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第一版主小说网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423部分阅读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作者:肉书屋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423部分阅读

    好,简亲王虽是没谱的,可完颜福晋的规矩有口皆碑,她教养出来的女儿规矩上当错不了。”曹颐说道。 初瑜笑道:“老爷放心,在这一辈儿的宗室格格中,六格格相貌、性子都是数得上。”

    “毕竟年纪小,有什么不足,你慢慢调教吧。”曹颙想起婆媳是天敌这句话,不好太称赞六格格,便道。

    初瑜横了丈夫一眼,道:“谁出阁就是佳媳?可不是得慢慢学。当年公公、婆婆都没挑剔我,你要挑剔儿媳妇了不成?”

    曹颐见妻子维护上没进门的儿媳妇,心里暗笑,面上却依旧不甚在意,道:“没有挑她不好,只是想着她出身尊贵,规矩不差,可性子未必柔。要是不晓得如何侍奉翁姑,到时候惹你生气。”

    初瑜不满道:“老爷也太固执,是娶做儿媳,与天估和美就好,又不是添个丫头,我哪里短人侍候?婆婆早年宽带我,我自己反而要苛待儿媳了?”

    该打得预防针,曹颙都打了,便岔开话道:“皇后气色如何?这几年皇后断断续续地病着,委实令人担心。”

    “早已大安,瞧着精神还好,只是有些见老,毕竟是将五旬的人了。”初瑜说到这里,犹豫了一下,道:“今儿在皇后宫看到福惠阿哥。若是记得不差,福惠阿哥已经七岁,却没有去上书房读书,许是因身体不好的缘故。皇后待福惠很是慈爱,怜惜有加。”

    谁都晓得皇后与已故年贵妃之间的龌龊,当年就是因后妃相争,引得雍正震怒,在年贵妃薨后,还收了皇后凤印。连皇后千秋,也不许诰命进宫恭贺。

    这样看来,皇后即便不迁怒福惠,也当冷淡才是,为何却透着几分真心怜爱?

    可要说皇后真心怜惜福惠,为何会任由他荒废光阴?

    初瑜有些想不明白,曹颙却一下去想到关键处:“皇子开蒙是大事,即便皇后是六宫之主,也影响不到上书房。没有皇帝点头”谁敢将一个皇子阿哥拒之于上书房外?皇后慈爱未必,怜惜怕是真的。一个没有母族可依,又被皇上放弃的小皇子,怎不堪怜?”

    初瑜听得直咋舌:,“都是亲骨肉,何故如此?”

    曹颐道:“还有什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圣祖朝夺嫡太惨烈,皇上心里也畏惧了吧。不管福惠阿哥天资如何,不会给他机会出头,只让他平庸一生,避免皇家手足相残,也能使得新皇对这个小兄弟没有忌讳。如此安排,不仅是帝王心术,还有一副慈父心肠。”

    说到最后,曹颙不由有些动容。

    世人都说雍正寡恩薄义,却没有深思雍正对几个皇子的安排都有深意。

    弘时不自量力,联络大臣,图谋储位,这就是在下一任皇帝心里扎刺儿。加之弘时又在立下的皇子中居长,汉人礼法又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又是天家忌讳。

    雍正直接将弘时出继,再除宗籍,去了他夺储的资格,也变相保全了弘时。

    只可惜弘时太偏激,从皇长子到庶民的落差又太大,使得弘时最后走向绝路。

    福惠这里也是如此,虽说他年幼,可当年年羹尧风光时,也有不少人打福惠主意。等到四阿哥即位,就真的心里不计较?而福惠自身,就真的肯安分了?

    如今“娇养”福惠,他不过是个失母小皇子。连皇后都去了芥蒂,真心怜惜;四阿哥那里,也不会对小兄弟忌讳到哪要去。

    两个儿子,两种安排,都是为免夺嫡之争,是另一种保全。

    只走出发点虽好,却有些自以为走了。从天之骄子到惹人堪怜,这样的落差谁受得住?

    曹腼摇摇头,不去再想这些,只道:“既然懿旨就要下来,那就请人在万寿节后挑今日子,将定礼下了。”

    初瑜应了,夫妻两个梳洗安置不提。

    次日,曹颙就得到消息,浙江总督李卫奉旨进京朝贺。

    按照常例,外地督抚进京,少不得要打点六部衙门,就是所谓“冰敬”、“,碳敬”。

    可见浙江是富庶之地,户部众司官满面红光,都满意得不行。

    曹颐这个户部二把手,名下的“冰敬”也超过两千两。

    曹颐心里小算了一下,李卫进京这一次,所散出的银钱,就得数万两。 不过天下十几个督抚大员,能得到万寿节奉旨朝贺殊荣的也没有几个。李卫又是督抚都兼着,钱粮吏治一把抓,与六部打好关系也是应当。

    曹腼除了关心李卫,还惦记曹颂那边。

    算一算日子,张义早到了江宁,那边也谗有了回信。

    十六阿哥的话,固然让曹颙心动:可要是曹颂有心谋个军功,曹颗还是乐意支持。

    这户部衙门里,上午大家才说着李总督如何如何,下午又换成了范总督。

    同李卫这个浙江总督比起来,范时绎这个两江总督看起来更显赫。

    说起来,还是曹颙的旧相识。

    这位范总督去年才调到江南,早年在直隶任总兵,做过曹颙的下属。

    奉旨进京朝贺的督抚中,也包括这个范总督。

    户部众人又收了一回“冰敬”虽比不得李总督那么阔绰,可也比偏远之地督抚进京要体面的多……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道之争

    除了在衙门里得的“冰炭”,曹府这边当日也收到李卫使人送来的“土仪”。

    这可不是打着“土仪”幌子,内藏金银珠宝那种,而是地地道道的江宁特产。

    板鸭、香干、香肚、、菱粉、藕粉,这些是入口的;雨花石、折扇、竹雕、玉雕,这是把玩陈设的;各sè织锦绫罗,那是用的。

    零零碎碎的,足有半车东西。

    就是曹颂去年打发人送回来的年礼,也没有这么全乎。

    初瑜并没有在江宁生活过,并没有特别感觉,李氏却是欢喜的不行。

    她使人将那些把玩的小物件摆了半炕,给长生、天慧、天宝讲着这样东西的好处。

    曹家的籍贯是直隶丰润,江宁算起来,不过是客居之地。

    对李氏来说,在江宁为、为人母,是世上最重要的地方。

    可对小一辈来说,江宁实在是太遥远,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家里几代长辈做官的地方,如今二哥(二叔)也在那里做官而已。

    见李氏一边讲解,一边带了几分骄傲怀念的神情,长生道:“母亲说起江宁,脸上都添了神采,早知母亲如此,还不如随着二婶去江宁了。”

    兆佳氏在四姐出嫁后,不愿意在庶子庶媳身边,依旧回了江宁,做太夫人去了。

    听了幼子的话,李氏笑道:“这有听说带着老子娘赴任的,没听说有带着伯娘赴任的。千里迢迢,岂是说着玩的?”说到最后,带了些许感伤。

    即便再想江宁又如何,这辈子能不能回去看一眼都是两说。

    进京也十多年,可想起江宁织造府的旧宅,还是令人hun牵魄系。

    天宝在旁,察觉出李氏的感伤,拉着她的袖子,道:“老太太别着急,孙儿好生读书,早点中进士,去江宁做官,就带老太太去。”

    他话虽带了孩气,可里面的孝心却是真心实意,李氏很是欣慰,摩挲着天宝的后背。笑眯眯地道:“好,祖母等着。”

    听着小侄子这般说,长生也添了郑重,道:“母亲真想去江宁转转?”

    对着儿孙,李氏也没什么可瞒的,出几分缅怀道:“怎能不想?虽说进京这些年,可还是念着南边。你们长在京中,不知道南边的好。不说旁的,就是那水也京里的甘甜。夏日里江鲜山菜不断,说不出的美味。”

    “等天宝出仕太久了,还不如指望七叔。”天慧在旁道。

    长生跟着点头道:“就是,就是,明年我就能下场了……”说到这里,他却有些犹豫起来。

    李氏见小儿子如此,道:“你才多大,急什么?若是不想下场,就再等一年。”

    童试三年两考,长生明年十四,后年才十五岁。后年下场,也算年纪小的。

    长生摇头道:“可不小了,天佑与左住、左成他们像儿子这么大时,已经下场。我是寻思着,童试这里还罢了,一关一关考下去,问题不大。乡试那里就看运气,多半是没指望,那样的话儿子就去考笔帖式。”

    曹家虽不是耕读人家,可从曹项开始,男丁也多走科举之路。

    听着小儿子这般说,李氏不解道:“怎么想起要考笔帖式?是不是学里先生说什么了?”

    长生讪笑这点头,道:“让母亲说着了。儿子早就开始学着做八股,却是少了灵气,差了成sè。先生说,儿子国语、éng语说的好,可以在国文、éng文上多下功夫,另辟蹊径。”

    这学业教育上之事,李氏听听而已,实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只是记在心里,想着等曹颙回来同曹颙说。

    笔帖式出仕,升迁是快,可官场上讲究是不是科班出身。

    长生不想考进士科,不知对前途有没有大碍……

    曹颙落衙回来,就看到了李卫的礼单。

    这半车东西,全下来或许都用不了几百两银子,比不得曹颙在户部衙门随大班得的“炭敬”可难得的是这份精心。

    礼轻情意重,说的不外如是。

    到了兰院,李氏好生叮嘱一番,让曹颙夫fu用心给李卫回礼。李卫既实心实意的,曹家这边也要多用心才好。

    至于长生打算考笔帖式的打算,李氏也同曹颙说了。

    曹颙并不意外,旗学里出来的八旗子弟,除了走父荫直接出仕外,靠自己上进的,多半是考笔帖式,参加乡试、会试的有限。

    因为旗人参加乡试、会试,比汉人竞争更ji烈。

    全国的旗人,都在顺天府参加考试,而每次录取的名额又有限。

    像天佑他们几个顺顺利利地过了童试与乡试的,极为难得。

    考笔帖式,就没那么苛刻。

    若是有真才实学,只要取得考试资格,多半没问题。

    像曹家这样的身份,想要得到一个笔帖式考试资格,也不是难事。

    “您也别太担心,笔帖式考试多在乡试后,这还有将近两年的功夫。两年后,长生也大了,要是他坚持,笔帖式考试就笔帖式考试。在六部里当差,到底是在跟前,也好照应。”曹颙道。

    长生所谓去江宁做官的话,李氏只当玩笑,没有对长子说提,不过心里到底存了几分指望。

    回了梧桐苑,初瑜也提起李卫的礼,说起李氏心情甚好。

    “都是江宁土产,老太太曾念叨过的东西,李卫有心了。”曹颙道。

    初瑜抿嘴笑道:“这零零碎碎的,哪里是李卫能预备下的?听说李家那位二太太是个贤惠仔细的人,多半是她的手笔。”

    曹颙听了,点了点头,道:“既是皇后身边shi候过的,贤惠不贤惠的不好说,仔细定是有。”

    初瑜轻哼一声,道:“只是这二太太过于贤惠,当家主母可就只能做摆设。”

    曹颙听妻子话中对李卫将家务托给二房妾室的行为不满,不愿她对李卫有所误解,道:“你就放心吧,李卫行事素有侠义之风,不是那种宠妻灭妾之人。只是他二房的身份在那里,让其当家理事,也能安那位的心。”说到最后,已是压低了音量。

    李卫要在京城暂留一段时间,等到万寿节后才回南边,曹家的回礼倒是不急。

    李家在京城虽没留什么人,可京里有赐宅。

    曹颙没有耽搁,次日便使人往李宅送了拜帖。

    两人虽是故交,早年还能往来不忌,现下彼此身居高位,多少双眼睛瞅着,反而不好随意相见。否则,谁晓得又被人编排出什么瞎话。

    曹颙帖子上,写了若是李卫得空,想要找时间请他在外头吃饭。

    李卫当天就回帖,却是说自己要请客,若是曹颙这边能抽开身,就定在十五大朝会那天的晚上。

    外地督抚,除了陛见,又经了大朝会,公事处理完,与老友小聚便也不惹眼。

    曹颙又使人回了帖子,算是定好饭局。

    没等到大朝会之期,又有两位奉旨朝贺的督抚到京,是云贵总督鄂尔泰与河南总督田文镜。

    两人同李卫一样,都是先巡抚后总督,鄂尔泰是去年实授总督,田文镜是今年七月实授河南总督。

    这也是他们成为总督大员后,第一次回京陛见。

    鄂尔泰这边的“炭敬”,遵循上任云贵总督进京时的常例,虽比不得李卫、范时绎两位大方,可也叫人挑不出错来。

    毕竟谁都晓得,云贵偏远之地,哪里比得上江南富庶。

    田文镜这边,却是令人吞了苍蝇似的。

    他送的“炭敬”,还真是别出心裁,竟是六部每个衙门,实打实地送了十车细炭。

    这一车五百多斤炭,就按贵了算,也不过十来两银子。

    户部当差的司官,最擅长的就是算账。

    早有人给田文镜算了一笔账,六部一个衙门十车,六个衙门就是六十车。按照上等炭的价格每车十两算,也不过是六百两银子。

    京官应酬多,又没地方刮地皮,日子多过的紧巴巴,不少人就指望着每年督抚进京时的“冰敬”与“炭敬”。

    可因交通不便,每年奉旨进京的督抚数量不定,像今年这般,四位督抚进京,也是因感伤雍正五十整寿的缘故。

    没想到田文镜不仅待自己苛刻,待旁人也刻薄。

    这已经成了官场上的笑话。

    不知道田文镜的耳朵烧的如何,反正不少都要骂上两句,就连曹颙这种不缺银子、不在意督抚打点的人心下都生恼。

    若是不想送“炭敬”,你不送便是,还大喇喇地将送了十车炭到六部。就像是直接将耳光甩在六部官员脸上,像是在嘲讽六部官员的穷酸与贪鄙。

    这种外度督抚进京打点六部之举,确是官场陋习。可田文镜摆出这种嘴脸,不仅将六部上下都得罪干净,连带着李卫几个督抚都带了尴尬。

    就好像天下只有他田文镜一个清官,其他人都是国之蠹虫似。

    曹颙不知六部其他衙门如何应对田文镜的“挑衅”,户部这边,已经有不少人去过河南司闹腾。

    显而易见,未来一年到数年,河南相关的公务少不得大家要扯皮一二,以泄不忿。

    不过,恼是恼,曹颙还是佩服田文镜的勇气。

    这种倔强固然令人生恼,可也令人敬佩。

    说来也巧,如今河南司郎中不是旁人,正是左督御史尹泰之子——后世大大有名的人物尹继善。

    尹家是镶黄旗人,老姓章佳氏,与怡亲王生母同族。

    尹继善虽出身官宦,可并没有依赖家族,而是走科举之路,雍正元年进士,而后庶吉士。

    翰林院散馆后,他正式授正七品编修,今年七月,他连升三级,迁从五品的翰林院shi讲,九月署户部郎中。

    翰林院shi讲,品级虽不高,却能经常出入宫廷随shi帝王左右。任是谁都看出,尹继善得了圣心,前程正好,不会在户部郎中这个窝上久待。

    不说同僚们多是交好,就死几位shi郎也不在尹继善面前端上司架子。

    曹颙虽晓得尹继善将来官至督抚,可也没有刻意关注。

    委实是见的名人太多了,没啥特殊感觉了。

    倒是田文镜闹这么一出后,曹颙想要知道尹继善会怎么应对。

    只是这地方与朝廷之间的公务往来,又不是一天两天之事,一时还真看不出来。

    就在几处督抚的“炭敬”谈资中,数日眨眼而过,转眼就到了十月十五,大朝之日。

    虽已经入冬,可天气还不算冷。

    寅初时分(凌晨三点),曹颙就起来。

    像这样的大朝会,更多是的时候是走个过场。

    可这样的过场,是半点差池也不能有的,否则就是不敬之罪。

    看着漆黑的窗外,曹颙原本想要谋一谋兵部尚书的心思有些动摇。

    不知道乾隆朝的大学士会不会好些,要是真在雍正朝升了大学士,可是够人一壶的。三日两朝,剩下一日也要在衙门里作班,想想就觉得头皮发麻。

    用罢早饭,换上官服,就差不多寅正二刻(凌晨四点半),曹颙乘坐四人抬的绿呢官轿,往宫里的方向去。

    这轿子寻常是不座的,只有大朝会之日才坐上一回。

    不是为了彰显身份,主要是大家伙要在宫门外等上不少功夫,总要有个地方待。

    毕竟是二品京堂,总不能大冬天的站在宫门口傻等,哆哆嗦嗦跟鹌鹑似的。

    坐着官轿,距离宫门不远不近的地方等着,等到宫里有动静,再出去排班正好。

    这也是京城官场旧俗,早年曹颙初到京城时,还真以为那些京堂是掐着点朝会,才会在众司官都排班后姗姗来迟。

    后来曹颙才晓得,即便做到二品京堂,也没有人敢在大朝日多睡一个时辰半个时辰,踩着点到宫门外。

    多是在官轿里等着。

    坐轿子的滋味并不好受,曹颙坐了多次,还是有些不适应。

    他闭着眼睛,却又清醒着,只在心里想着雍正万寿节之事。

    既是逢帝王整寿,大赦天下是少不了,只是不知还没有没其他恩典。

    轿子摇摇晃晃的,也不知走了几条街,轿外渐渐地多了动静。

    走着走着,前面传来吵杂声。

    现下正是五更天,天sè漆黑,街上没有百姓,有的也都是坐轿骑马上朝的王公百官。

    轿子越来越慢,前面的吵杂声越来越清晰。

    曹颙察觉不对,睁开眼时,轿子已经停下。

    “老爷,前面路口堵了,是不是打发人过去问问?”曹满隔着帘子问道。

    曹颙挑开轿帘,往前面望了望。

    前面不远处,在灯笼的映照下,影影绰绰地能看出停了两个轿子。

    按照官场规矩,路遇是要讲准备的,品级低的要避让。

    像前面这样两不相让,那就是同级了……

    ta共获得: 评分共:0 条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ail007

    粉丝:65607金币:3541威望:162348注册时间:20120104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120706 20:12 只看该作者

    461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满天祥瑞

    在大朝会之日,又是在官道上“争路”,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来。

    曹颙心中疑惑,虽不愿多事,可也不好吩咐人立时调转轿子绕路,那样的话他也要成了旁人的谈资了。

    想了想,他便对曹满道:“去问问是前边是哪家大人的轿子?”

    曹满躬身应了一声,往前边问询去了。

    曹颙撂下轿帘,猜测着这“争道”双方身份。

    多是三品以上大员,三品以下官员上朝也不会带这么多随从伴当。

    少一时,轿外传来脚步声,曹满回来了,隔着轿帘道:“老爷!”

    曹颙挑开帘子,没等开口询问,就看到曹满身旁站着一人,灯光映照下看着有些眼熟。

    那人三十多岁,国字脸,身量略高,穿着蓝布长袍。

    “李管事?”曹颙带了疑惑,问道。

    那人上前一步,屈膝跪下道:“正是小人李忠,见过曹大人,请曹大人安。”

    这李忠不是旁人,正是李卫身边得用的伴当。

    李卫当年在京捐官入六部后,因身边没有得用之人。他族叔李运就将长随李忠一家送给李卫使唤。

    同徐州乡下的那些旧仆相比,李忠则是官宦家的长随,跟随李运多年,眼界自然不一般。

    这李忠就得了李卫重用,常带在身边使唤。因此,曹颙也见过此人。

    曹颙心中惊诧不已,开口叫起,随即犹豫着问道:“前面路口停着的,是你家大人的轿子?”

    李忠道:“正是我家大人。刚见了曹管事,晓得曹大人在此,我家大人已退避一旁,请曹大人起轿先行。”

    这倒不是因熟人才让路的缘故,外地总督,不加尚书衔是正二品,曹颙这个户部尚书却是从一品。

    曹颙也不啰嗦,点了点头,道:“如此,就有劳了。”

    李忠告退,复命去了。

    曹颙撂下轿帘,没有在路口与李卫寒暄的打算。

    过了没一会儿,轿夫重新抬起轿子,晃晃悠悠地前行。

    直到了午门外,停了轿子,曹颙才将曹满叫到轿子里。

    “可打听了,与李卫争道的是哪个?”曹颙问道。

    看着方才的格局,李卫的轿子本在曹颙前头,路北有个丁字路口,与李卫争道的轿子,就是从路口过来。

    这样说来,就不能说是李卫的过错。

    毕竟李卫这边在直行,那个轿子却是从旁插过来。

    “是两江总督范时绎的轿子。”曹满回道:“听李忠的话,那边插出来的突然,黑灯下火的,差点碰到这边的人,才引得李大人恼了,不肯退让。”

    曹颙点点头,打发曹满出去。

    以李卫与范时绎两人的身份,怎么也不可能只是单纯的为了路口谁的轿子先过起“义气之争”。

    曹颙心中疑惑不解,这两人一个是浙江总督,一个两江总督,并不相互统属,会有什么矛盾?

    若是为李卫身上的“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的差事,影响到两江地区,也不当怪罪到李卫身上。毕竟是皇上安排,李卫只是遵旨而行。

    曹颙看了看怀表,又等了两刻钟,估摸时间差不多,方下了轿子,去前面排班。

    少一时,礼乐声起,众人按列入了宫门。

    今日,圣驾在太和殿御朝。

    这个时候,不管是进京陛见的督抚大员,还是部堂,回禀的多是决策好折子,多是感恩颂德之声,还有礼部报上的各处祥瑞。

    与春夏时不断的“嘉禾”祥瑞不同,现下礼部尚书报出来的祥瑞五花八门。

    甘肃现苍鹰,黑龙江现赤雁,还有各地各色白色动物,白狼、白鹿、白狐、白燕、白鸠等,这是活物;瑞雪、瑞雨、瑞霞这是天文,海不扬波、混河载清是地理;枯木再生、牛生上齿、狗养斯肫、牛生厥石、鸟状前赤、陆生莲花这是木石牲畜异象。

    南方诸省除了“嘉禾”、“芝草”这些,还有些北边少见花木,也都当祥瑞送到京中。

    另外还有些铜鼎、铜钟出土,也成了祥瑞之物。

    大清十几个行省,数个将军辖地,竟是无一处没祥瑞。

    这般感恩颂德的场景,在场的许多人并不陌生。

    在康熙朝,康熙六十岁万寿与登基六十年大庆时,都集中地出过祥瑞。

    曹颙记得清楚,就连雍正当年也报过祥瑞,好像是一处王庄“地涌甘泉”。

    诸多祥瑞,就好像龙椅上那位是古往今来第一圣君似的。

    礼部尚书这一报祥瑞,就报了大半个时辰,念到最后,已经是扯着嗓子在喊。

    曹颙抬起头,看了看龙椅上雍正。

    却是肃着脸,不见喜怒。

    曹颙心里暗自庆幸,幸好京官不用弄祥瑞这一套,否则还真叫人为难。

    那些祥瑞,有的或许是真的,有的却是明着“造假”。

    不仅听起来是笑话,等什么时候皇上心情不好,还有后账可算;可要是没有祥瑞,说不定也要引得君王不满。

    帝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

    礼部尚书报完祥瑞,就轮到户部,由张廷玉禀了各地钱粮赋税之类,都是比去增加不少。

    户部完了,又是工部,也是新修河堤多少里,清淤多少里,等等。

    这次大朝,总结下来,就是皇帝圣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富民安。

    每次朝会都比较活跃的御史,现下也都老实了。

    再“铁骨铮铮”,也不是官场白痴,当然不会在皇上五十万寿节前最后一次大朝上说那些扫兴之事。

    在百官的歌功颂德声中,大朝会从卯正(早上六点),一直进行到午初(中午十一点)才散朝。

    曹颙只觉得自己的腿都要站直了。

    上了年岁的几位大人,已经有子弟门生近前搀扶。

    几个时辰下来,不仅仅是站着累,太和殿开启的次数有限,很是清冷。

    即便曹颙官服里是小毛衣裳,折腾这一上午身上也散了热乎气。

    到了户部衙门,曹颙连灌了半壶热茶,才算缓和过来。

    将落衙前,蒋坚进来,说了衙门里的新八卦。

    八卦的内容,就是今早两位总督大员的“争道”。

    李卫的轿子后,赶过来的是曹颙的轿子;范时绎的轿子后,也有个官轿,里面是太仆寺卿,在后边还有几个骑马的六部司官。

    因李范两家争执,在路口堵了足足有一刻钟。

    李范两人的底细,自然也被大家打听出来。

    虽说两人现下地位相当,可分量不相同。

    李卫皇上潜邸门人,捐官出身,这几年幸进至总督;范时绎却是开国元辅之孙,家族父兄辈出的督抚之臣,一个巴掌数不过来。

    不说旁的地方,就说江南诸省,早年范时绎之父就做过两江听督,他的伯父则是在三番之乱时,死在闽浙总督任上。

    按理来说,这两人分量不同,应该斗不起来,怎么就闹腾起来了?

    真是说法各异,有说范时绎气恼李卫不守规矩,在六部里散的银子多,打了他两江总督的脸;有说李卫狂傲,在江南捞过界,引得范时绎不满的。

    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用。

    不管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江南之地两大总督不合,成为众所周知之事。

    虽说这本不同曹颙相干,可南边还有个曹颂在,曹颙不得不多思量思量。曹颂是两江的官,却因“缉盗”之事,要听李卫宣召。

    范时绎要是迁怒的话,难免不待见曹颂这个下属。

    落衙后,曹颙回家换下官服,同妻子说了两声,便带了几个长随去了西单牌楼附近的“丰和庄”。

    曹颙与李卫约好的饭局,就在这里。

    说是饭庄,实际上在一处四合院里的私房菜馆,口味以淮阳菜为主。

    曹颙到时,李卫已经在雅间候着。

    没有旁人,也就少了客套与寒暄。

    因曹颙去年年底去过江宁,两人算起来也不过大半年不见。

    同那时相比,李卫越发清减,脸上密密麻麻的麻子坑越发显眼。

    可是因居上位久了的绿故,并不见猥琐之态。

    气势更盛,透着肃杀之气,不像是文官,更像是卸甲武将。

    “到底是什么缘故,怎么就同范时绎闹腾起来?江南可是干系到社稷民生之要地,你们两个闹不合,皇上说不定要恼。”曹颙也不废话,直言道。

    李卫摸了摸大脑门,苦笑道:“哪里是我想要闹?实在是没法子,是范时绎要抓我的小辫子。他弹劾我的折子,都已经递到御前。早在刚进京下通州码头时,便争了一次道了。那次我念着他资历深,还退让了一步。他一个谢字儿不说,今儿又变本加厉。要是再退,我就成了笑话。”

    虽说曹颙与范时绎做过两年同僚,可两人官衙不在一处,见过的次数有限。

    在曹颙的印象中,范时绎有儒将之风,看上去与李卫的彪悍正相反。

    没想到他竟然行事如此霸道。

    “到底是什么绿故?总不会是因你羁盗差事,若是他连皇上的安排都不满,那气度这么小,也做不到总督。”曹颙道。

    李卫冷笑两声,道:“知人知面不知心,说不定还真是大人高看他了。他对幕僚说,他堂兄范时捷罢陕西巡抚并非是因受年羹尧牵连,而是犯了小人的缘故,那小人就是我。我出京后,先西南,而后江南。距离陕西几千里,哪里就同范时捷扯上关系?不过是无稽之谈……”

    前几章有将曹颙说成了二品,错误,已经从一品了,嘎嘎。

    月票升到历史第五,感谢大家。不过,后边追的太近了,还恳请有月票的朋友继续帮忙。

    今天下午陪老妈去了趟超市,买了米、牛奶这些重东西,然后悲剧,抬了两次到五楼,当时感觉就跟成了神仙似的晕眩,过后算了一下,分量超过七十斤。汗,大力士丸。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帝王耳目

    “又玠既觉得范时绎‘迁怒’之说是无稽之谈。那他敌视又玠的缘由是什么?为了缉盗的那点儿兵权?”曹颙疑惑道:“你督抚一身,政务繁重,一年到头也未必有功夫去两江一次,他到底在忌讳什么?”

    到了范时绎现下的身份,若是没有利益之争,断不会如此喜怒形之于色。

    李卫没有回答曹颙的疑问,反而问道:“大人知道江宁朝天宫么?”

    曹颙失笑道:“江宁上下又有几个不知道朝天宫的?我好歹在江宁生活了十几年,自是晓得。听曹颂说,那里香火很旺。上回大修朝天宫,还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圣祖皇帝第五次南巡之前。说起来,朝天宫与我们曹家还颇有缘分。”

    朝天宫位于江宁水西门内,相传是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冶城,有史记载是从晋朝开始,晋朝为寺院,唐朝改为道观,沿袭到明朝,明初由太祖皇帝重建。

    明灭末朝天宫损毁与战火,没了早年的雄伟壮丽。

    而朝天宫在清朝第一次大修,就是由曹颙祖父曹玺主持。

    令人遗憾的是,没等朝天宫修完,曹玺就病故在江宁织造任上。

    康熙四十四年,第二次修整朝天宫时,曹寅还曾对儿子提过此事,话中颇多唏嘘。

    事情隔了好几十年,李卫还真是不知曹家与朝天宫有这般渊源。

    他的神色有些不自在,犹豫着像是不知怎么开口。

    曹颙察觉出他的异状,笑容顿住,带了几分猜测,问道:“范时绎可是要……重修朝天宫?”

    李卫点了点头,道:“大人猜的不错,八成是如此。早就听说总督府与朝天宫当家的几个道士往来亲近,今年两江报上的祥瑞,两处都在朝天宫。要说范时绎没有深意,我李卫是不信的。”

    曹颙听了,不由皱眉,道:“朝天宫占地数百亩,岂是想要修缮就修缮的?那么大的工程,总要有个由头。早年朝天宫虽修缮了两次,可都是为了迎接圣驾。每次所耗费银两,也不扰地方,多有两江官绅捐资。”

    当然这种捐资也有回报,当官的即便不能升官,也给个兼职拿个双俸,乡绅的话也挑德高望重之人面君,子弟多有恩荫。

    皇上登基五年,连京畿都没去过,更不要说下江南。

    “由头还不好说,国泰民安,百姓乐意奉道。范时绎是总督,他说一句话,‘主动’捐资的官绅还能少了?两江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李卫说道:“只是瞧他行事,是个敢伸手的。若是真张罗开了,怕是要在两江刮下一层地皮。”

    听李卫这样说,曹颙想起噶礼。

    江南实在是太富了,自打顺治朝开始,多少重臣倒是两江总督任上。

    曹颙有些明白范时绎为什么针对李卫。

    因身上兼着江南缉盗的差事,李卫的耳目遍及江南。

    范时绎要是想要“大展拳脚”,能换个由头应付京城这边的问询,却绕不开在江南的李卫。

    偏生李卫也是总督,两人平级,互不统属。

    “做贼心虚,说的不外如此。他先闹这么一出,等到以后你想要说他些什么,旁人都要思量思量,是不是有心报复,是不是意气之争。”曹颙点点头道。

    李卫感慨颇深:“就是这样,做表子还要立牌坊,真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他却是不想想,范家在官场的名声,早就臭大街了。皇上还好,没有惯着他们,圣祖爷待他们范氏一门太过优容。”

    李卫心有不忿,曹颙却是晓得康熙优待汉臣的缘故。

    汉臣荣辱都在帝王一念之间,位置在高,也接触不到八旗实权。那些满臣就不同的,有的家族名下十几佐领,治下旗民人丁,比一般的王爷还多。

    范家虽说满门督抚,可官声并不好听,有贪墨之嫌。

    雍正能让年羹尧成“西北王”,连“年选”都弄出来了,不过是因他权利虚,年家只是寻常汉军,也没有传世的佐领世职。

    “皇上最是圣明,范时绎既存了这个心思,在江南的日子也久不了。又玠也不必搅合进去,只做好自己的差事,别辜负皇上的器重。他闹腾他的,你站在旁边看戏便是。”曹颙劝慰道。

    李卫猛灌了一盅酒,道:“反正我就觉得憋屈,要是能直接动拳头就好了,省的他两次三番挑衅,连带着我也成了笑话。可怜我这张面皮,自己差事干得也算尽心尽力,不敢说要得众人一声赞,却也不愿为了那小人的龌龊心思,成了笑柄。我皮糙肉厚到没什么,只是怕丢皇上的脸。”

    不知李卫是想开了,还是他心性豁达,待将范时绎的事撂在一边,他的情绪又上高昂起来。

    他拉着曹颙,开始请教总督任上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虽说现下总督衙门幕僚数十,可以给李卫提供各种建议,可位置不同,眼界就不同。

    待真遇到费解难题,与其集思广益,还不若趁着这个机会咨询咨询曹颙这个过来人。

    曹颙认真的听了,晓得答案的,仔细作答;不知道答案的,也帮着李卫分析一二。

    李卫晓得,曹颙虽比自己年轻,可在官场上却是自己的前辈,见他真心提点自己,面上也带了感激。

    两人一问一答,时间过的飞快。

    等曹颙没有解说的了,夜也深了,到了作别之时。

    李卫亲自将曹颙送出大门外,见四下空旷无人,曹颙的脚步顿了顿。压低了音量道:“又玠合家在任上,骨肉团聚好是好,只是也不好耽搁了孩子们的学业。不管几个小的如此,长子还是当送到京里。”

    李卫闻言,不由愣住,不解地望着曹颙。

    曹颙神色温煦,可直到上了轿子,也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儿……

    次日一早,在用了早膳后,雍正便收到粘杆处送上来的禀事折子。

    若是李卫见了,定会惊骇莫名,从他到“丰和庄”后的言谈举止,都详尽列下。连曹颙过来后,两人在雅间里的对话,都一个字都不差。

    只有曹颙在空旷处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折子上没有。

    看着这样的禀事折子,雍正却带了几分骄傲。

    圣祖爷当政时,过于宽仁,臣下也敢糊弄君王。

    可,现下谁又能糊弄他?

    他虽在禁宫之中,却有自己的耳目。

    李卫与曹颙虽是故交,可两人一个是督抚,一个是尚书,他这个皇帝安排人留心这两人相见也是情理之中。

    这折子记的详细,仿佛场景在他眼前重新一般。

    他先点了点李卫的名字,笑骂道:“这奴才,人粗话糙,只有心实还可取……”

    待看到后头,多是曹颙对李卫的教导与提点。

    雍正沉默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老成持重,见识不错。”

    显然,他虽有些恼恨范时绎的多事,可也被两个臣子私下对他这个帝王的推崇所取悦。

    在他心里,早已将曹颙与李卫划上自己人的符号。

    却不晓得,曹颙在雅间里所说的每一个字儿都斟酌了再三才说的。

    粘杆处现下还算隐秘,即便有人听过这个名字,也不会想到他们耳目无孔不入;可后世粘杆处鼎鼎大名,曹颙当然不会不小心驶得万年船。

    就在十月十六这天,张义终于从江宁回来,带回曹颂的亲笔信。

    曹颂的决定,却是出乎曹颙意料。

    他没有回京意愿,决定留在江宁。

    按照他的话说,他早年虽去过西北,可是以侍卫身份,常驻中军,并没有实战。他本身勇武有限,也没有将才,即便真去了西北。也是随大流混军功。

    与其那样做个“滥竽充数”之人,还不如留在江宁,跟着李卫力所能及地做些实事。

    虽说对堂弟的决定很是意外,可曹颙更多的是觉得欣慰。

    看来还真有独立才能成长,在羽翼之下照拂了这么多年,曹颂行事多是听大家安排。

    现下看来,才真是长大了。

    既然曹颂无意去西北,那曹颙不得不考虑其它人选。

    他虽然没有主动谋算兵部尚书一职,可将六部的人选排查一遍,他的可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423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