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背锅的代价(2)
“有那么点意思?王爷,你以前真的吃过这道菜吗?如果你吃过,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
桑梓委屈巴巴的看着他说:“因为先生喜欢吃这道菜,我特地去跟酒楼的师傅学的,起先人家还不肯传授,毕竟秘方的东西,是人家吃饭的本钱,可后来听说是要做给先生吃,人家酒楼的师傅才肯教我。
我做的这道菜,连教我的师傅都说好呢,到你这居然就是‘有那么点意思,’你口味未免也太刁了。”
懿轩只含笑低头吃东西,待吃的差不多饱了,才慢慢的喝着她递过来的乌鸡栗子滋补汤说:“既然如此,那你以后就留在府里做厨娘吧,等下让方管家去给你安排住的地方,从今天开始,你就是王府的小丫鬟了。”
桑梓这下是真没招了,彻底的败给了他,“王爷,我错了,我知道让人替我背黑锅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然后她使劲眨了眨眼睛,眼泪汪汪的看着他说:“我若是被王爷扣在了王府里,且不说这名声是毁了,就是我父亲,也会一顿板子打死我的,何况,家里还有那么一位严苛的嫡母。
这事若是被桑府的人知道了,我一定会被打的皮开肉绽,说不定怕连累了家人,我父亲第一个就会把我丢到大牢里去。”
懿轩似笑非笑的看着她,问:“哦?原来你还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之前怎么没看出来呢?
原来你还怕挨打,那你做这件事情之前,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后果?既然知道,为何还要这样做?
你想过没有,这些灾民的情绪万一控制不住,那就是京城百姓的另一场灾难?”
桑梓低了头,沉默半天,才说:“王爷,我不是轻率不知轻重,我只是比谁都更明白,那种又冷又饿又绝望的感觉。”
她抬眸看着懿轩,这次没有再躲闪,只是继续说:“小时候我跟我娘被关在桑府的后院,那间房子四面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外面下大雪,里面就下小雪,外面刮北风,我们在屋子里连蜡烛都点不住。
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没有棉衣,我只能跟我娘抱在一起互相取暖。
有时候,我们几天也见不到吃的,实在饿极了,我就跑到厨房去偷东西,被抓住了就要挨打被关柴房。
如今回头想想,我自己都觉得,能活下来是个奇迹。
我们撑的那么辛苦,不过就是全凭着心里的那点信念而已。
如今,看着街上那些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百姓,那种苦,不经历过的人,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
所以,我实在没办法眼睁睁看着她们被冻死饿死,尤其是那些怀里还抱着孩子的妇人。
灾荒已经是如此,倘若再没了娘亲,让那些孩子如何活的下去?”
她话说完了,便不再言语,一副任凭处置的样子。
懿轩的眸子沉了又沉,望着她良久没有说话。
这样沉默了许久,他忽然握着她的手臂问:“你所说的心里的那点信念是什么?”
桑梓被他握着的手臂微微一抖,强做欢颜的说:“每个人活着,都有他活着的执念,比如王爷你,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太妃着想。而我也是这样,我不能让我娘白死。”
懿轩握着她的手紧了紧,正色道:“梓儿,你记住,不管你要做什么,都可以交给我,我可以帮你达成所愿。”
桑梓感激的笑了笑,由衷道:“多谢王爷的好意,只是有些事,我没办法假手于人。其实我一直觉得,误打误撞的认识了王爷,是件挺幸运的事。
像我这样的出身,除了王爷这样不在乎世俗眼光的洒脱之人,别人怕是怎样都看我不顺眼的,更没办法跟我做朋友。”
“那是他们眼拙,不识璞玉无价。”
桑梓歪头不解的看着他问:“王爷这是在夸我吗,我可不敢当,最多也就是块好看些的石头罢了。”
见他这会神色似乎和缓了不少,桑梓又趁机道:“王爷,你看,虽然我的做法不可取,但是至少我没有惹出更大的乱子,而且也替皇上解决了好大一个难题,这样的话,能不能就功过相抵,不要再抓我去坐牢了?那张画像画成那个鬼样子,连我自己都差点认不出来,你是怎么想到是我的?”
懿轩本就没打算真和她计较什么,只是想让她知道,事情的后果有多么严重而已。
如今她既这么说,他略一沉吟,应允道:“我可以不把这事告诉桑桓,也可以让京兆尹不再追究此事,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
懿轩坏坏挑唇,低声道:“你要牢记,你是逸安王府的人了,否则,我不会庇护与我无关之人,另外,我想问一下,你还有什么不会做的好菜吗?”
这话怎么听都觉得有些可笑,桑梓不解的问:“就算我记着,难道王爷还能真的把我从桑府要过来给你当小丫头?我纵然再不济,好歹也是桑府的小姐,我父亲怎么可能让我入王府为奴?这样他的颜面何在。”
“他迟早会把你送到我身边来的,不要打岔,我问的问题你还没回答。”
接过子猷递过来的茶,懿轩悠闲的拨着茶沫,又补充说:“下次我想吃,鸳鸯翡翠玉腰带,你会做这道菜吗?”
桑梓也是头一次听说这样的菜名,不以为然的笑道:“这是什么鬼菜名,难道你真的要我捉一对鸳鸯来给你做菜吗?”
“不会最好了,那就去学吧。”
桑梓求助的望向子猷,子猷想皇上这醋吃的可真没意思,便好心提醒说:“三小姐,我只能告诉你,这道菜,可不是用鸡鸭鱼肉来做的。”
“那用什么?”
子猷摇头,“再说多了,就显的你没有诚意了。”
桑梓双手托腮,重重的叹了口气,“好吧,我去学,谁让我有把柄在你们手里呢。”
她从王府出来的时候,子猷出来送她,听他说:“三小姐的用意是好的,虽说不可取,但我还是佩服的很。
其实今年秋天,为了怕粮商坐地起价,皇上他是提前有所准备的,若只是小灾,那些囤粮想发国难财的人,怕是只会白忙活一场。
只是没想到今年西边的旱灾如此严重,灾民入京的数量,远远超出了皇上的预料,朝廷的存粮也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何况,出了这冬三月,也不是马上就会有粮食下来,到明年秋收还有好长一段时间,皇上也需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所以眼下就只能是勉强的维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