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青春校园
周末和节假日的学院白天很冷清。早餐后,同窗好友或同乡校友相约纷纷走出校园,或去逛街购买生活用品,或去看电影、录像,或去其他学校会同学老乡,或去公园景点游玩。
像我这样,习惯于以山川和标志性建筑物为出行坐标指南、道路记前后左右的来自山水之乡的同学,在当时出行无地图、指路说东西南北的华北平原上,面对个个环境风貌相仿的乡村、条条街道建筑相似的城市,若没一个来自本地的同学随行,稍离学校远一点迷失方向是常事。
好在很多时候大家也并无非去不可的地方,无非是打发时间罢了,索性就随遇而行,只要能按时返回学校即可。相对而言,学院周围就近的电影院、录像厅、台球室及商店就方便熟悉多了,没事常常在这些地方溜达。每当翻看到那时在邯郸赵王台、釜阳河、石家庄正定《红楼梦》电视剧基地拍摄的老照片,那段时光就会在心中流淌。
周末和节假日晚上,学院里会举办很多联谊活动,有班级、系及学院学生会组织的学生联谊活动,也有教职工联谊活动。大学联谊活动,其实就是舞会,为表明大学学院舞会促进交流、增进友谊的目的,又与社会上空虚、颓废、寻求刺激的舞会相区别,所以就叫联谊活动。在那样的夜晚,教学楼的教室、食堂的餐厅被装饰得光彩夺目,舞曲优扬动听,三五成群的同学结伴在各个联谊会场穿梭。
我进校参加的第一个联谊活动,是动力系组织的新生联谊会。那次联谊会会场由班委负责布置,教室的屋顶到周围墙壁斜拉着三角形绸彩带,间隙地系着彩色气球。屋顶到四个墙角各布置一条下坠的通电彩光线,可随时变换色彩。靠四周墙边,摆放两排回字型课桌,桌上瓷盘里盛放着苹果、糖果、瓜子。讲台方向的墙面布置着红纸黑字的“新生联谊会”横幅。
那次联谊活动系领导到场讲了话,大意是:欢迎同学们来到学院长动力系学习,你们是万中挑一的天之骄子,是国家栋梁之材,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学院有如何如何的光荣历史,学院领导又如何如何的关心学生,学院学生在校和走上工作岗位后比其他大学学生的待遇如何如何的好,最后还不忘用校规校纪敲打敲打了我们。接着班主任袁老师组织同学分别作自我简介,然后就是舞会登场。
精于此道的同学显然太少了,像我这样面浅又不会的同学很多,前面五六首曲子,仅有七八双人在场上,有三分之二的都一直坐在那儿。就上场的来说,有10来位感觉跳得舒展而优雅,另几位勇气可嘉,但肢体僵硬、笨拙,活像熊瞎子醉酒巡山。为把气氛调动起来,班主任把坐着的同学分批请上场去,让跳得好的带着,边学边跳。
轮到我这儿,她把热情开朗的文体委员袁薇拉到我面前对她说:“这小子交给你了,调教好了,下次要看你们表演哈!”,尽管我和袁薇同系又同英语班,在此之前却鲜有接触。为不扫老师和同学们的兴,我还是大胆的上场了。一个跳舞缺兴趣、少天分、无基础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学跳舞,可想而知有多紧张、滞重、笨拙,几曲下来手心和脑壳上都在冒汗。
大学第一年,英语班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由cathy(凯茜)和泰和老师共同执教。cathy看上去30岁不到,金发披肩、高挑白皙,落落大方、热情爽朗,总是露出迷人的微笑。泰和老师40来岁,浓眉大眼、高大帅气,沉稳干练、不苟言笑,儒雅大度令人尊敬。通常,每次授课由cathy上第一节课,泰和老师上第二节课,凯茜授课时,泰和老师都随堂听课,课间凯茜也向泰和老师请教汉语。
英语教材课文分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两部份。精读课文,cathy总是先教课文后的生词和短语,再领读一、二遍。在此期间,不停在教室里走动,一边督促不张口的同学开口朗读,一边用美式发音纠正同学的发音,一边还讲解句子及俚语的意义和运用。接着,就课文内容回答同学提问。最后,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段落、解释句子或词组意思。
有时,她会拓展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西方社会情况,会听同学们介绍中国各地的相关情况。若是课程安排在下午后两节,下课后,她常继续留在教室里,教我们唱美国乡村音乐歌曲,《eldorpasa》(又名《ificould》,老鹰之歌)、《takemehometryroads》(乡村路带我回家)、《》(邮差先生)、《youaremysunshine》(我的阳光)、《ifeeltheearthmove》(大地移动))等等歌曲,至今记忆犹新。那时,远渡重洋来中国教学的cathy和离乡背井的我们一样,可能对家乡充满了思念之情。
第二节课,针对精读和泛读两篇课文,泰和老师继续逐字逐句教我们分析理解生词、短语意义,句型、时态、修辞、动词、介词等的运用和变化,讲评上次课后作业以及布置本次课作业等。也许是喜欢两位老师的授课,也许是被优美的英语歌曲吸引,也许是对西方文明充满了好奇,又或许是百无聊赖,英语对我来说,渐渐地从应付考试被动学习,变为有了兴趣爱好。图书馆的英文书籍,不管是期刊、散文、小说,还是人物志,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哲史,都借出来,边看边翻英汉词典阅读。
12月下旬的天气越来越阴冷,北风呜咽,裹携着漫天雪花飘落而下。环顾四野,好一似,亮灿灿银冠戴楼亭,颤微微琼花坠枯枝,白蒙蒙脂粉覆大地。学院里,唯有清理过的泥清路面黑呼呼而又泥泞湿滑,积雪覆盖的人行小径上,脚印重重叠叠向远处沿伸着。
24日早上,第一、二节课是英语。照例,我们提前半小时到教室,由泰和老师指导晨读,复习旧课、预习新课。当身着中国北方绿底红花印染长布花裙,外套黑底兰草绣花绵袄,系两条长辫的cathy走进教室,泰和老师和全班同学起立,齐声祝贺“merrychristmas”。cathy笑逐颜开,欣喜激动地连连点头说“thanks!”。
那天的英语课上,cathy兴奋地给我们介绍了美国传统节日概况,详细地讲述了圣诞节的起源,圣诞老人——圣徒尼古拉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驾着鹿拉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的故事。
望着窗外的冰雪世界,cathy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故乡,家乡圣诞节的美好时光,一一向我们道来:将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再将一个星星放在树顶,制作成圣诞树。用绿色的枝叶、银色的金属以及金色的铃铛,配以红色的缎带组成主色调绿、白、黄、红,写上merrychrismas或者简写为x'mas,制作成圣诞节环,挂在家门口。圣诞节大餐,包括烧猪、火鸡、圣诞布丁、圣诞碎肉饼等。每一个家人都有圣诞礼物,所有的礼物是在圣诞节的早晨派送。小朋友晚上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收到圣诞之礼。唱圣诞歌者沿门逐户唱歌报佳音,会被请进屋内,用茶点招待,或者赠小礼物。给亲友寄赠圣诞卡,庆贺圣诞的喜乐,表达祝福和怀念之情。
下午放学后,应cathy的热情邀请,泰和老师和我们几位同学前往她的住所共度圣诞节。在她简陋的套二单元房客厅里,听着优美的美国乡村音乐歌曲,师生一边包着北方水饺,一边愉快的交谈闲聊着。吃完水饺,在cathy的提议下,师生一起把合林同学装扮成了圣诞老人,圣诞老人从cathy现准备的圣诞礼物袋中,给我们发圣诞节礼物——圣诞卡和巧克力。那个圣诞节,欢乐愉快写在我们的脸上,也定格在cathy送给我们的圣诞节晚上师生和圣诞老人的合影照上。
在寒风一日比一日刺骨的日子里,我与学院和同学一天天熟悉起来,总的来说同学远熟过老师。日常生活一天天在习惯,被动多于主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一天天多起来,同学的多过家人的。对未来的诉求也一天天在明晰,那就是努力学习,争取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以拓宽就业渠道,然后回川报效家乡。
关于对未来的打算,在写给秋桐和同窗好友志勇的信中,我如是回复:过去十八年的家乡生活,被岁月风干成水墨生活长卷画,深深地铭刻在内心的自在天中。冬季的北方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景色迷人,但考虑到气候、生活习惯和家庭情况等因素,大学毕业后只想行走在家乡的山水间。
八六年国家经济改革的步伐已从农村迈入城市。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将农村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扭转了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僵化、停滞的局面,社会农副产品丰富,八亿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标志着物质短缺的粮票、布票、油票、副食品票等退出历史舞台,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解放。
当眼花缭乱的世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面前,而思想认知又远远地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生活水平之间巨大的落差,优越性和劣根性认识的混乱,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精神追求与物欲膨胀的交织,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理解和解决办法,对经营承包、待岗下岗、个体私营等一系列巨变的恐惧、不安、失落和不满,一些人渐渐地出现心态失衡和价值观扭曲。
他们无力面对剧烈的社会转型和滚滚的改革浪潮,痛苦、失落、迷惘而又无奈之时,他们真诚而狂暴、近乎嘶吼地唱着崔健的《一无所有》,发泄愤懑的怒气和无力感。他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中,哼着《路随人茫茫》迷失在茫茫人海中:
人生梦如路长
让那风霜风霜留面上
红尘里美梦有多少方向
找痴痴梦幻的心爱路随人茫茫
人生是梦的延长
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
何从何去觅我心中方向
风幽幽在梦中轻叹路随人茫茫
人间路快乐少年郎
在那崎岖崎岖中看阳光
红尘里快乐有多少方向
一丝丝像梦的风雨路随人茫茫
丝丝像梦的风雨路随人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