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太狠了
尽管朱高煦三兄弟还没有到达京城,可是京城里已经传遍了三兄弟的“英雄事迹”。
朱高炽这样的“乖宝宝”也就罢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可谓是“罪行累累”,“恶贯满盈”,必须严肃对待!
尤其上次朱棣来的时候嚣张得简直不要不要的,这次他的儿子过来,谁知道又会嚣张成什么样?
总之,这三位必须小心提防。
尤其是朱高煦这货!
据说朱高煦在北平城的时候就不干好事,张扬跋扈,非常嚣张!十足像极了朱棣。
所以文武百官们都觉得,对待朱高煦这样的破坏分子,绝对不能姑息养奸!
还有朱高炽和朱高燧,也不能掉以轻心。
朱高炽这个世子虽然不像朱高煦那么嚣张,可他名声好啊,据说还博览群书,非常聪明!
最关键的是,他还是燕王世子!
这么重要的人物被朱棣亲手送上来,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这一次,决不能把他放回去!
剩下的朱高燧虽然不如前面两位哥哥名声响亮,可他毕竟也不小了,听说功夫也不错,肯定不能还给朱棣。
所以,三个一起扣下吧,别让他们回去了。
建文帝听了又听,觉得挺有道理,于是下定决心,等三兄弟来了,就把他们全扣下,不让他们回去了。
他说得非常肯定,身边的心腹也格外满意,都觉得这回肯定不会有问题。
他们甚至琢磨着,等朱棣的三个儿子都被扣在京城里,他身边就只剩下一个不知道能不能长大的奶娃娃。
到时候,朱棣肯定投鼠忌器,不敢再搞事,只能束手就擒。
这么一想,建文帝就觉得自己仿佛看见了久违的蓝天,接连好几天的心情都非常不错。
这样的好心情,一直持续到朱高煦三兄弟进入京城。
三兄弟果然不是省心的,刚进京城就开始搞事了。
按理,朱棣在京城是有专门的王府的,这时他旧时的居所,同时也方便他进京朝拜的时候居住。
朱高煦三兄弟进了京城,自然应该居住在这个燕王府里。
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可三兄弟偏偏不干。
也不能说三兄弟都不干,确切地说,朱高炽对此没什么意见,只是轮到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时候,两人死活不肯了。
他们不肯跟朱高炽一起住在王府里不说,还闹着要去住魏国公府。
两兄弟一点不觉得自己是在搞事,还非常理直气壮。
他们是魏国公徐辉祖的亲外甥,多年没见徐辉祖这个亲舅舅,他们实在想念。
这次好不容易来一次京城,他们总得代替燕王妃去魏国公府住几天,和舅舅们联络联络感情。
徐辉祖听到消息的时候脸都快气歪了。
他可是坚定的保皇党,一颗红心向着建文帝。偏偏就因为他是朱棣的大舅子,建文帝一直不肯相信他甚至重用他。
为这事他可没少发愁,为了讨好建文帝,让建文帝相信他的忠心,他还没少向燕王妃刺探情报,偷偷向建文帝打小报告。
努力了这么久,建文帝总算不像以前那样排斥他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倒好,一来就给他搞事!
他急冲冲地赶到家门口,铁青着脸想把两个不省心的亲外甥拦在门外不让他们进去。
可惜,他的亲弟弟徐增寿正拼命给他拖后腿。
跟精通文才武略的徐辉祖比起来,他的亲弟弟徐增寿就有点不学无术了。
至于到底是真的不学无术,还是为了做给龙椅上的皇帝看,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跟徐辉祖一颗红心向着建文帝不同,徐增寿一心向着朱棣这个大姐夫。
徐辉祖经常向建文帝打小报告,他也时不时糊弄糊弄建文帝,打消他对朱棣的戒心。
总之,这对亲兄弟经常对着干,互相扯对方的后腿。
魏国公徐辉祖赶到大门口的时候,徐增寿已经先一步来了,还亲自打开了大门迎接。
徐辉祖赶过来阻拦,他就红着眼圈开始打感情牌:“大哥你看,外甥们都这么大了,你也很想他们吧?
他们想来咱们家住几天,我已经同意了。大姐一去北平就是那么多年,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她一面,我这心里啊,实在是想念得很。
昨晚我还做梦了,梦到大姐跟我说外甥们要来,让我帮忙照顾照顾。你说她这么多年没求过我,就这么一件小事,我能不同意吗?”
徐辉祖:“……”
他想说的话瞬间就说不出来了。
徐增寿都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他要是再不同意,岂不是显得他忒不是东西,连亲姐姐亲外甥都不管了?
徐辉祖气得整张脸阴沉沉的,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高煦和朱高燧住进魏国公府。
他冷眼看着两人。
朱高燧长相偏清秀些,脸上隐约能看出几分燕王妃的影子,这么一看倒是有几分亲切。
朱高煦就不一样了。这货长得像极了燕王朱棣,看起来又凶狠又嚣张,越看越让人觉得不顺眼。
反正,徐辉祖是看他特别不顺眼的。
所以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建文帝的忠心,也为了表达对朱高煦的不爽,他很快就写了奏折,偷偷向建文帝打小报告。
奏报里的内容特别不客气,翻译过来就是——我的三个外甥里面,朱高煦最为勇猛剽悍,人也最为无赖。他既不会忠于陛下,以后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日后必成大患!
这话就不是一般的狠了。
不管是建文帝看到还是朱棣看到,心里都不可能不多想。
朱棣在建文帝身边是埋了钉子的,建文帝身边的太监就是朱棣收买的耳目。
所以奏报的内容,不仅建文帝看见了,朱棣后来也看见了。
徐辉祖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既给了建文帝一剂强心针,让他下定决心搞死朱高煦,又能离间朱棣和朱高煦之间的关系。
朱高煦却不知道他打了这样的小报告,平时该吃吃该喝喝,还和徐增寿商量着准备搞事。
徐增寿是向着朱棣和外甥的,自然不会不帮他。
姜明华知道朱高煦想搞事,给他出了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