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章 噩梦带来的担忧
梦中的纪小川正在尽情倾诉自己的情感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小川,小川……纪小川,醒醒。”
纪小川打了一个愣怔,终于被唤醒了。抬起头一看,日报社的副总编辑谭知耕站在自己身边。纪小川慌忙站了起来,吃惊地叫了一声“谭总!”
谭知耕惊讶地看到,纪小川的脸上沾满了泪水,一副惊魂未定的神色。谭知耕猜想,纪小川刚才一定是做了一个恐怖而伤心的噩梦。
“小川,做噩梦了,吓着了吧?”谭知耕关切地问道。
纪小川揉了揉眼睛,不好意思地说:
“是。刚刚……刚刚做了一个可怕的噩梦。”
谭知耕笑着调侃了一句:
“嗬,小川,大白天做梦,真有你的。”
纪小川不好意思笑了笑,接着问道:
“哦,谭总!你怎么过来了?”
谭知耕说:
“在家闲着没什么事,过来看看。没想到一上楼,就听到有人在哭哭嚷嚷的,我当发生什么事情了,没想到是你小子在白日做梦呢!”谭知耕说着,哈哈笑了起来,接着问道,“哎,小川,刚才梦见什么了?哭得那么伤心,失恋了?”
纪小川没有立即回答,静静地看着谭知耕。过了一会,才突然问道:
“谭总……你说……中国传统文明会不会衰落、消失?”这话问得太突兀,一时把谭知耕问住了,半晌没有回答……
实话说,要回答这个问题,谭知耕并不感到特别困难,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谭知耕明白,简单的否定,显然不能消除纪小川心中的这个疑虑。
在谭知耕的认识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兴旺、还是衰落,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后代对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
虽说全球化和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虽然许多80后和90后的确陶醉于听国外流行歌曲、看日韩美电视剧、欣赏并穿戴外国名牌服饰、钟情吃洋快餐、以通晓英语为荣,文化认同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
但谭知耕相信,祖宗的血脉,还在他们的心内流淌;民族的情怀,并没有在他们心中完全消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已经深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孔孟、老庄、章太炎、鲁迅、胡适等历史伟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
但谭知耕知道,简单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反感,效果并不好。实话说,对于80后90后的思想教育问题,谭知耕现在真的感到有些头痛。
让谭知耕感到头痛的是,当今的年轻人,都是在蜜缸里泡大的,已经养成了非常自负的性格。对他们,话说得重点,他们受不了;可说轻了,他们又不当回事。正面教育,他们说你虚伪;循循善诱,他们嫌你罗嗦;指出缺点,他们说你落伍;表扬鼓励,他们说你没劲。
因为这一代人拥有的知识、见识和胆量,已经不能与他们的前辈同日而语,他们太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绝不会轻易地盲从前辈。谭知耕想,既然如此,倒不如先听听纪小川自己是会怎么想的。于是问道:
“实话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好。小川,可以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吗?”
纪小川也不客气,脱口而出:
“文风颓废,社会萎靡,人心不古,败相已露!”
谭知耕吃惊地看着纪小川,半晌说不出话来,心里顿时有一种石破天惊一般的感觉。心想,这小子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竟然会说出如此张狂的话来,也太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了吧?
在谭知耕看来,尽管“金钱”对文化的腐蚀貌似强大,一些低俗的文学作品充斥市场,但民族文化,是不会因为这些丧失生命力和时代活力的。
历史地看,汉民族、汉人、汉文、汉语、汉文化,就是中国最重要的符号。它早已化为一种血液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里,代代遗传。
当然,这些年来的文化产品,基本上没有起到引导社会积极向上的作用。一些低俗的文学作品,甚至有教唆人们弃善崇恶,教授人们犯罪技能的嫌疑,文化的颓废似乎显而易见。
但谭知耕相信,这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景观,决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作者们终有一天会醒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会形成要求净化社会环境、振兴民族文化的共识。这种共识一旦形成,振兴民族文化就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怎么能妄下“败相已露”的结论呢?唉!年轻人看问题,总是不免偏执。
然而,谭知耕哀叹年轻人偏执,却并不知道,纪小川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与最近一个时期文坛上出现的种种怪象有很大关系。
谁都知道,一个时期以来,国内文化市场的乱象不断加深:
《婚恋宝典》一类的书籍畅销市场,搞笑类电视节目异常火爆,粗俗的网络文学作品烈焰正旺。出版社、书商和文学评论家的眼睛盯着的只有“钱”。而民族文化的命运、社会风气的改良、民族精神的弘扬、社会的健康发展等等,似乎都被人们置于了脑后。
纪小川苦恼的是,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孤独。
在纪小川的心里,自己只是一个刚出茅庐的小记者,一个在中国文坛上尚微不足道的新人,他担心自己“救文风于水火”的抱负,面对颓废文风凌厉的攻击矛头,将会在世俗的冷漠、轻蔑与不屑中被击得粉碎……
谭知耕怔怔地看着纪小川,对于纪小川的偏执,内心真的有点恼火,一句“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已经到了嘴边。
可就在此时,谭知耕再一次被震惊了,硬是把到嘴边的话活生生地吞了回去。因为他突然看到,一行热泪,正顺着纪小川的脸颊往下流,无声地落到了纪小川的衣襟上。谭知耕大惊失色,顿感不妙,慌乱抓住纪小川的胳膊,连声问道:
“小纪,怎么啦?有什么事告诉谭叔,别哭,别哭啊……”
“谭叔……”
纪小川凄凉地叫了一声,转身扑进了谭知耕的怀里,嘤嘤地哭了起来。弄得谭知耕莫名其妙,手足无措。
好长的时间后,纪小川才渐渐平息下来,说出了自己的梦境和担忧。
听完纪小川的陈述,谭知耕如释重负一般地笑了。与此同时,一股爱怜和惜才之心也油然而生。谭知耕伸手拍了拍纪小川的后脑勺,慈爱地说:
“你这个傻孩子啊!把你谭叔吓了一大跳哦,我当发生什么大事了?还以为……哈哈……”谭知耕打着哈哈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谭知耕的话虽然说得轻巧,但其实自己对于文化颓废的现象,也有一种深深的担忧。
记得几年前,女儿迷上了一部青春剧,常常被剧情惹得哈哈大笑、乐不可支。但谭知耕在“陪绑”看了几集后,便感觉这部青春剧简直就是一部闹剧,毫无思想可言。
谭知耕注意到,这部青春剧的场景和人物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台词也从不涉及社会现象,你根本无法判断它的时代、它的主题思想,纯粹乱搞笑。谭知耕真的搞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女儿对这部青春剧如此迷恋呢?
“谭叔,你是说这事不值得忧虑吗?”纪小川疑惑地望着谭知耕问道。
见谭知耕不置可否,纪小川接着说: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有唐诗宋词元曲,有明清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许多不朽的作品。可我们现在有什么啊?唉!我真羡慕那些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真羡慕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闪耀着思想火花的时代!”
谭知耕说:
“是啊,古老的中华文明,确实让人自豪!可你想过没有,春秋战国形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让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啊?”
见纪小川惊讶而疑惑地看着自己,谭知耕接着说:
“持续五百年的霸业争斗,硝烟不断,民不聊生,杀戮流血,饥饿和死亡的阴影,整整伴随了数十代人啊!其实,真正让我困惑的,是乱世可以产生思想火花、产生文学巨人。治世呢?是不是也能产生思想火花和文学巨人?”
谭知耕说完,久久地沉默了。
纪小川的心震撼了,怔怔地看着谭知耕。纪小川读过《资治通鉴》,知道谭知耕所言有据,只是当时读这本古典书籍时,自己并没有留意到这些。
过了好一会,谭知耕一声长叹后,接着说:
“小川啊,端文风、正人心,此事不可谓不大!可你想过没有,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特殊历史印迹。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必然吧!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的文化批判热以来,社会的整体气氛,就是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挣脱出来,努力寻求一种创新文化……”谭知耕边说,边拉着纪小川朝房间的一角走去,那里摆放着一组沙发。
谭知耕在沙发上落座后,纪小川倒了一杯茶水递过去,顺势坐到了谭知耕的身边,凝神地看着谭知耕,双眼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谭知耕接着说:
“小川啊,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其实很正常。到20世纪90年代初,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迅速发展,包括小说、摇滚、流行歌曲、绘画等,都打上了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烙印……后来,又有了网络文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特性,就更加明显了。”
说到这里,谭知耕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接着说:
“也许可以说,90年代以后,文化提振社会精神风貌的角色意识就淡薄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一直未能形成,这不能不让人遗憾——挣脱了传统束缚的中国文化,却变得无所适从了。这个过程,看似不长,却也经历二十年了!”
纪小川突然有所感悟,接口道:
“谭叔,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拯救中国文化不能……操之过急?”
谭知耕欣慰地笑了,动情地说:
“操之过急,于事无补啊!因为振兴民族文化,需要社会的整体觉醒。当前,传统文化断脉,当代文化扭曲,外来文化水土不服,政治文化令人窒息,这种状况确实让人担忧。”
谭知耕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
“但你也知道,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物质决定意识。一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需要作家在认知社会、反映生活时,作深度的思考,从中提炼出符合民族特性、符合时代主流精神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