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页
长夏少漫 作者:Alll
第147页
郑城签约了另一家公司,是陶川推荐过去的,还帮忙亲自看了合同提了意见,旁的只剩郑城和公司自己详谈。徐海顺反是在谢北的娱乐公司沪晟,签约做了练习生,估摸着日后打算以组合的形式出道。
前后谈了也有小一个月,最后消息传来时快十二月了,天气渐寒,北京的风总是犀利呼啸,刮得人脑袋疼;但横店的风却不一样,一阵一阵,吹得人脑后跟凉凉的,忍不住往大衣里缩。
今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全国都提前进入了寒冬,微博上还刷过秋装都没穿直接换冬装的话题。相比之下,横店总是比北京好一些,古装戏服又厚重,这部电视剧的背景设定正是在古代,他只好提前换上厚厚的大氅和夹棉衣,冷是不冷了,只不过打戏拍起来总是流了一身的汗。
《常春纪》便是马舜的新编作品,设定是架空朝代,但服饰头饰、称谓言辞、屋瓴构建、制度体系等上基本和宋朝相仿,在此基础上加上马舜的背景设定,便是剧中的长夏朝。内容围绕深秋一场疑案开始,身为锦衣卫的男主盛崇光携人调查,发现背后隐藏的谜案,同刑部新入职师爷偶遇,加上在御史台的好友,又结识了商人之女李善卿,户部侍郎家的庶女,以及原在宫门任职的侍卫,进京寻杀父之仇的深山侠客,七人一行,机缘巧合遇见下,又因种种事情结缘,跨过寒冬,在春末终于得知真相。
剧情巧妙灵活,人物丰富饱满,从主人公到寥寥几句提起的路人,无一不跃然纸上,三十多集的剧情,安排的满满当当,没半点拖拉。反而是到后面快结局时,许之圳竟生出些许不舍之意,他舍不得这样的伙伴这样的搭档,他们有血有肉,仅在文字里,就能感受到他们扑面而来的慷慨之意,身为勇士、身为智者、亦或是身为普通平凡人,也从不曾拘于命运。
这个剧本反让他生出熟悉之感,像是他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至今口碑载道被人反复拿出来看的那些电视剧。好的剧本,群像戏丰富恰到好处,主人公的光环不会被配角吸引走,但配角也足够抓人眼球,结合起来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俗套,不至于让观众看不懂但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弱智,他看完通篇后只觉得马舜牛逼,网上一搜他之前的作品,独立创作的并不多,多数还是合作编写。他正疑惑,再一看马舜的年龄,不过三十,他瞬间明白了。
看完剧本后他兴致冲冲去找陶川,说剧本好,但能不能拿下啊?难得好剧本啊,别人也不是傻子。
陶川只等他这句话,没出半个月就把合同定了,他将担任人生中第一个男主角。
一切尘埃落定后他才知道陶川干了什么。《常春纪》剧本确实不错,但是签的公司不大好,是之前的老牌公司,投资方拨的资金也不多,整个剧组除了编剧外,导演也不怎么样,很大可能就是好剧本最后被乱改乱拍扑街了。陶川从朋友手里得知这个剧本,大家都看过太多好剧本好编剧纵有才华也抵不过资本的事了,加上许之圳缺好本子开拓路线,索性想了其他主意——她去找高层拉投资去了。
许之圳不得不叹服陶川的脑子实在是聪明,她虽然从饭局上认识的投资方多,但人家也不是轻轻松松就听你说话的人,再者听了也不一定会相信。她对症下药,种种思量后,找了楚空向。
原因无他,最初是楚空向把她挖来,又亲手把许之圳教到他手上。都是商人,知道最想要的是什么。陶川希望许之圳红,楚空向自然也希望他红,但更希望赚到钱。
把本子给了许之圳后,一个礼拜不到许之圳向他表示很喜欢,两个礼拜后她收到了楚空向的回复,经过研究调查后同意投资,同时联系了《常春纪》剧组和其余投资方,具体七七八八的陶川一句话带过,总之就是现在剧组大换血,最大投资方变成了华沃,导演是他们找的人,编剧权全权叫回到马舜手里,防止出现乱改的现象。
许之圳只听陶川说,也能猜到后面隐藏了些其他细节,只不过陶川注定不会同他说。譬如她如何能劝动楚空向,人家是华沃董事,她只是经纪人;再者仅仅为了一个好本子,陶川真的会做出这么多事?万一走错哪步,陶川不一定能安然脱身。
他慢慢意识到,没有人是真正的善人。他平日眼里的陶川,工作勤恳辛苦,为帮他跑资源竭尽心思,经常晚上加班,家里孩子也鲜少见她管,对他温和,会开开玩笑,交往也自在;但不能否认,她野心大工作能力也强,走到今天这步完完全全靠的是她的眼力和本事。即使是酒桌上的本事,或是交际上的本事,他都无权过问也无权质疑,他能做的,只是好好拍戏,这才是他们的共同利益,也是为什么走到一起。
进组很快,本身剧组就准备得差不多,只是换了几个关键的人,又安插了不少华沃的人进去,演员的选择大部分在华沃内部消化了,但也有不少是外面的。比如女主演初汀是钟呈旗下艺人,讲起来火是不怎么火,但是演技可以,最主要是符合戏中形象,华沃艺人还是男性偏多,女艺人上略显劣势,只好基本从外面找。
满打满算的八十天拍摄进程,这个剧本最大的优点也同样是难点,因为剧情饱满,也代表着节奏很快,台词很多武打戏也不少,许之圳从来没有过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拍戏,但在《常春纪》里总算是经历了,每天一阖眼都能睡着,一睁眼就去片场化妆拍戏。甚至谢北在隔壁拍戏,他都没空去找他,偷偷摸摸又略显怪异,最后是谢北定了餐车饮料来《常春纪》探班,两人才光明正大见了一面。
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