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页
玉佩里的太子爷 作者:九月流火
第377页
楚锦瑶轻轻挑眉:怎么,淑妃什么证据都没有,便已经给我定了罪?你当着皇后的宫殿说这些,也不怕招惹到未散的亡灵。
淑妃对此只是笑了笑,显然成功在即,饶是好耐性如淑妃也忍不住了,她隐含得意,对着楚锦瑶轻声一笑:皇后之死,这种事我们谁都主不了。定罪,得看皇上的意思。
淑妃随即就带着随从走了。楚锦瑶站在寒风里,兜帽上的绒毛被风吹得四处飘舞,她就这样足足立了一炷香。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拉小齐后下水,说服皇帝去亲征,之后六部空悬太子监国,最后,那场近乎荒唐的大败仗。
宣府事变,根本不是偶然,这是这些人精心策划的阴谋。
如今走到这一天,她和秦沂已经无法收手,而肃王却以迎立之功送皇帝回朝,淑妃也在皇帝回宫前夜弄死了皇后。毕竟除了他们自己人,还有谁会这样清楚皇帝的归程日期呢?自从入关之后秦沂对皇帝的行踪掌握就总是不及时,而现在,楚锦瑶非常确定,皇帝明天一定回来。
楚锦瑶对着冷得明净的夜空,长长呼出一口气,在冷风中凝成白雾,又渐渐消散在华丽却死寂的坤宁宫雕花中。
另一边,秦沂也拆开暗卫传来的消息。
半年以前,有人曾见过一个瘦弱书生出入过肃王府,后来这个人失踪了,等再见到他,他已经成了瓦剌军营里的军师。
秦沂无声地攥紧拳头,密信在他的掌心里几乎化为粉齑。
.
第二天,果然一大清早宫里就接到消息,皇帝回宫心切,令人快马加鞭往宫里赶,预计今天就能进宫。
皇帝回朝时的排场和出征时完全不能比,三个月前,三十万精兵良将和六十余位高官随着皇帝从这条路走过,可是回来时,仅剩皇帝一人。
英魂何归。
等皇帝终于回到久违的宫廷,还没好好歇一口气,便听到小齐后已经死去的消息。皇帝双目愕然地瞪大,一动不动地盯着眼前的人:你说什么?
绿衣太监冷汗几乎都要滴下来,低着头说:陛下,皇后娘娘,已经去了。
皇帝足足愣着很久: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
皇帝闭上眼,胸膛不住地起伏。昨天夜里,她素来无灾无病,怎么会走的这样蹊跷,究竟是什么人,竟然连让他们见最后一面都容不得?
皇帝离宫的时候确实对小齐后有些不满,可是她毕竟是自己纵容了十多年的小妻子,他即便怨她,冷落她,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小齐后会比他还走得早。
皇帝停顿了很久,才问出这句话:她在哪里?
皇帝站在坤宁宫,终于再一次见到小齐后,然而这一次已经隔着生死。淑妃站在皇帝身后,她不动声色地瞅了眼皇帝的神情,举起帕子拭了拭眼角,低声道:陛下,您刚刚回来,要节哀顺变,保重龙体啊!皇后她若在天有灵,想必也不愿意看到皇上为了这件事伤害龙体。
说完之后,淑妃若有若无地喟叹:皇后她比我还小许多,我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皇后这个年轻人先走。
这一句话不知戳到了那里,皇帝出奇地愤怒起来:她死于毒,她竟然是被人用毒杀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竟然这样大胆!
显然皇帝也不觉得皇后是自己服毒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这是谋杀。
淑妃露出难为情的神色,却偏偏摇头不说。皇帝一看淑妃的神色,就知道这件事有异。他沉着脸问:说,到底是谁!
淑妃叹了口气,她身后一个宫女怯怯地说:娘娘赶来的时候,皇后娘娘已经气绝了。当时坤宁宫里并无外人,不过
宫女悄悄瞅了眼后面的楚锦瑶,低声说:不过,太子妃身边的嬷嬷在坤宁宫里,已经畏罪自杀了。
楚锦瑶平视前方,眼睛都没朝别的方向转,玲珑微微出来一步,本着脸骂道:放肆,如今并无证据,谁给你的胆子,竟敢不敬鬼神,污蔑死者,称洪嬷嬷为畏罪自杀?
宫女被训得脖子一缩,低头不敢再言。淑妃瞅了眼皇帝的脸色,眼中微微露出笑意,转瞬又变成悲痛和愤怒:简直无法无天,在陛下面前,谁准你一个奴婢说话?
淑妃娘娘这话真是偏颇。楚锦瑶接过话,说,本便是你的宫女没有允许便自作主张回话,她信口雌黄时你不呵斥,反倒是玲珑纠正,你来呵斥无礼了?
信口雌黄?淑妃冷笑,那太子妃说说,我这个宫女哪里说的不对?深更半夜,你的贴身嬷嬷为什么会出现在皇后的宫里?昨日皇后被人毒杀,这个老奴恰巧出现在坤宁宫,依本宫看,多半就是她毒死了皇后,之后怕皇上回来治罪,便畏罪自杀。
若是畏罪自杀,她大可以服毒,痛痛快快死去,为什么非要撞柱?楚锦瑶紧紧盯着淑妃,回道,淑妃大概没接触过多少史书,触柱而亡,一概都是被逼无奈,为了表示气节而壮烈为之。淑妃大可以去翻史书,或者找大理寺的卷宗过来看看,看看真正畏罪自杀之人,都是怎么死的。
淑妃被反驳得卡壳了一下,楚锦瑶确实说准了当时的情形,一般畏罪自裁之人为了速决,并不会给自己找太难受的死法,撞柱子更是不可能。淑妃短暂地停顿了一下,迅速转变说辞:畏罪自杀之人本就不能以常理推之,她是为了逃脱陛下的制裁,至于是怎么死的,这不过是个人的选择罢了。相反,她出现在坤宁宫,而且和皇后之死脱不开干系,这却是板上钉钉的铁证。
第3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