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第一版主小说网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4页

      心动测谎仪 作者:山顶洞熊
    第64页
    “……”
    姜抒以的表情彻底崩塌。
    “那你干嘛睡我家?”
    “因为你的香水熏得我车很臭。”
    男人起身,居高临下地望着她。
    “我受不了这个委屈。”
    姜抒以:“……”
    宁是公主吗这么娇贵?
    她租的房子是一室一厅,而且由于她一般回到家都待在床上,并不需要太多的活动空间。
    因此当周嘉蘅与她一同站在客厅时,空间就显得有些小。
    男人打量着这间屋子,姜抒以不知道说什么,干脆坐回沙发上,看他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半分钟后,他目光锁定在鞋柜上,几步走过去拉开最上方的抽屉,顺利从里面抽出了一支崭新的牙刷。
    姜抒以:“……”
    趁着周嘉蘅在厕所洗漱的时间,她去给自己冲了杯麦片。
    结果等她洗漱完毕出来时,男人已经端起了她的杯子喝了一口,而后一脸嫌弃地放回去:“你早餐就吃这个?”
    姜抒以一把将杯子抢回来:“嫌弃就别吃。”
    早餐抢是抢回来了,她却不知道要不要下这个口。
    无论是杯子还是勺子,都被周嘉蘅用过了。
    感觉到一旁紧逼的视线,姜抒以盯着酸奶里的蓝莓果粒犹豫半天,硬着头皮拿起勺子——
    他倏地嗤笑了声,接着传来电话拨通的声音。
    “帮我送个两人份的早餐过来。”
    姜抒以抿了抿唇,将勺子放了回去。
    早餐很快就送了过来。
    来人是许助理,进来时还跟姜抒以打了声招呼。
    倒是没露出半点探究的表情,仿佛对自己老板的瓜一点兴趣都没有。
    姜抒以尴尬不已,好不容易将人送走,放松地坐下打开外卖盒,正要大快朵颐时,听见男人用惯有的懒散语气说——
    “这顿就当赔你的香水钱。”
    姜抒以望着嚣张躺在眼前餐盒里的肠粉和小笼包:“?”
    第34章 34
    最后一季拍摄的地点定于江耘古城, 位于隔壁省的江耘镇,在国内算是个还未完全被商业化的旅游景点。
    作为工作人员,姜抒以比嘉宾要提前两三天到录制地点。
    江耘镇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 需要先搭车到地级市, 再转车到达镇里,然后再从镇里去景区。
    可想而知,这几天的居住环境也不会太好。
    只不过当天一路奔波,令姜抒以完全没有时间注意这些,挨上酒店的床就沉沉睡去。
    直到第二天下午, 组里暂时没有什么需要做的了,她才有时间在景区附近转转。
    距离景区最近的就是雁声村。
    这边的村民大多都是世代农民,考出去的人基本没有再回来过, 剩下的人们都留在村里以种田、或是在镇上开小卖部为生。
    村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村民自己盖的平房,带个小院子, 鸡鸭散养在里面;而村里唯一的学校就建在刻着村名石头的不远处,教学楼是旧的,操场很新,听说是从这儿考出去的企业家捐的。
    姜抒以到的时候正好是傍晚, 铃声一打,一群小孩子从里面冲出来, 她一个没留神, 就险些被人群撞倒在地。
    “你没事吧?”
    有人扶了她一下,姜抒以抬头,是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女孩。
    “没事, 谢谢你。”姜抒以注意到她手里抱着的小学课本, “你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吗?”
    女生点点头:“是的。”
    “三支一扶?”
    姜抒以有些好奇,她看上去还是读大学的年纪, 如果是毕业生,一般很少会去农村里执教。
    “不是的,我刚上大二,寒假参加了支教项目,所以才来了这所学校。”她笑起来很腼腆,嘴角边有两个梨涡,“你是来旁边景区旅游的吗?”
    “我是来这边出差的。”
    姜抒以指了下面前崭新的教学楼。
    “这所学校很缺老师么?”
    看学校的条件还行,就是地理位置有些偏。
    不过一旦江耘景区发展起来了,这些周边的小村小镇的经济肯定也会被带起来,周围一带的生活条件也会好上不少。
    “挺缺的。”她朝姜抒以扬了扬手中的数学课本,“这里的数学老师除了我,只有一个,而且已经快到退休的年纪了,但是要教200个学生。除此之外,我还负责教他们科学。”
    姜抒以:“整所学校只有2个数学老师?”
    “原本还有一个的,但是结婚后跟妻子去县城了。”女生耸了耸肩,“我来的前一周刚走。”
    “蔡老师!”
    “蔡老师再见!”
    不远处有几个孩子从学校里出来,看见女生,兴高采烈地跟她挥手告别,还有的在看见姜抒以后,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好奇地看着这个与这里格格不入的陌生人。
    “回家小心点,别忘了做作业呀。”她边同孩子们打招呼边道,“我一开始以为支教生活挺苦的,结果来了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苦。”
    随着她的话,姜抒以望向校门。
    大大小小的孩子从门口出来,年纪最小的看起来只有六七岁,自己背着书包离开学校,不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放学就有家长或是保姆来接。
    就算是拥有了更好的条件,他们依旧比同龄的其他孩子更缺乏重视和关心。
    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