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第一版主小说网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动的青春

      文化大革命再不好,但它打乱了生活秩序,给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王朔
    在读完著名作家王朔的动物凶猛后,我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因书中那些处于文革中的问题少年,而显得很无序与无规则。由于书中所描绘的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今的青年也有着类似之处,所以我的心灵仿佛被作家的笔锋触到了似的,开始学会用成熟的眼光,来审视青年人成长中的种种印记。
    莫扎特曾说过:一半是欢欣,一半是寂寞。的确,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快乐与忧伤的并集,每个人的生活也都是由成功与失败所组成的。对于现今青年们的心理状况,大多数的成年人往往都只看到青年们快乐的一面,而未能及时地了解青年们那不愿吐露的忧愁与寂寞。他们普遍认为(甚至信誓旦旦地说),随着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青年们将失去不愉快的土壤。殊不知,阴影总在阳光下,暴风雨的可怕正是因为人们太依恋于风和日丽。烦恼就像是跟在快乐后面的尾巴,随着快乐的来临而到来。
    在书中,作者用刻薄、生涩的语言,近乎讽刺性的调侃语调,无厘头地描写了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北京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在那个政局动荡,经济萧条,生活乏味的年代,街上到处都只有“红旗招展、鼓号震天”的游行与批斗。人们除了能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最亲密的战友们”的画像外,便再也找不到“一张具有逼真效果的彩色照片”空前的孤独和压抑感使得孩子们,身上的野性显得更为旺盛、醒目且对社会更具有威胁性。“为了不受欺侮,男孩子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个人数不等的团伙”他们惯于群威群胆,惧于单枪匹马地和其他大院、大街的少年殴打;他们“害怕脱离组织的孤单和落伍于潮流的悲哀”经常聚在后山的亭子里抽烟、调侃,甚至认为泡妞也是不被孤立的表现;他们乐于与老师坚持战斗,经常以逃课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认为与家长相安无事的最好办法就是欺骗;他们本能地“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宁可做假意的妥协与顺从”也绝不挺身去迎接不必要的责骂;他们为了取代他们心中的老大,报复某个团伙,坚持着“人民的内部矛盾内部解决”的方针,而时常随身携带管制军刀准备参与战斗;他们从不担心未来,作为特权子女,他们只需等待十八岁的到来,便可从事军队生活(那时的年轻人主要去农村和军队);他们整天只在乎“谁被叉了,谁被剁了,谁不仗义,谁又在斗殴中威风八面,英勇无敌”;他们在兄弟面前对待异性会显得满不在乎,而心中却充满了耻辱与羞愤总之,在那个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的年代,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到处都暴露着野兽的气息,或者说他们那时简直就与野兽无异。
    在故事中,主人公无疑成了动乱时期青少年们的典型人物。他以逃课为习惯,以抽烟来接近组织,以泡妞来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他参加任何一次集体斗殴,并且因众人都停手后还继续用用砖头砸人,表现出色而深受称赞。他会因为想接近心中女友,而主动抛弃对成人的偏见去讨好她的父母,但是也会因为担心伙伴说他不仗义,在女友和伙伴聊天时显得潇洒与大方。他自以为是,从不因为大人真挚的劝说而感动,并以为那是施教者的无能而沾沾自喜。他虚伪,不因为心中的爱情而去触犯友情,却在人前诋毁人后中伤心爱的人。他怕事,在警局吓得屁股尿流,却要装作得胜归来的大英雄。他习惯于用自制的万能钥匙,去开启别人家的门,这不仅没有引起他的羞愧之心,反而认为拿了别人东西也只是出于喜爱而并非贪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少年感情类同于野兽的本能,却总是因狂傲而无法自拔,他喜欢四处寻找刺激的****而选择随波逐流,以至于内心永远处于空虚与寂寞之中,最终犯下恶行:粗暴地对待自己心爱的女友。
    在王朔动物凶猛一文中的青少年都是可悲的孩子“我抽抽搭搭地哭了,边游边绝望地无声饮泣”便是故事的结局。一个永远游不到池边的可怜少年,或许也暗示着青春的远去,当然我更希望最后的那个镜头,也同样暗示着那个动乱时代的一去不复返。
    人类的生活方式能反映时代的特征,而青少年们的生活情操与生活方式,则是时代发展的决定方向。愿风雨过后是晴朗,每个青少年的脸上都照耀着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