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封赏
几天后,各位大臣再次集中到了太极殿,这次是大家要接受封赏了。这次打败了突厥,应该获得封赏,所以这次以武官为主都集中到了太极殿,准备接受皇帝的封赏。而尤其是李君羡和下属的特卫军官,更是这次攻打突厥的主攻,所以应该获得最大的封赏。李君羡把特卫团级以上的知名军官都带来了,准备等候李世民的封赏了。
这次李君羡甚至把后勤部的廖健,还有装备部的冯明阳都给带来了,这两个平常出现的机会不多,不过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如果没有他们做好了后勤装备的工作,恐怕李君羡他们也无法大胜仗啊!
“皇上到!”宦官喊道。
“臣等见过皇上!”大家纷纷行礼了。
“很好,这次各位功臣都来了,朕非常高兴。今天是要对各位进行封赏,这是大家应得的。”李世民说道。
接下来,李世民首先宣布了第一道诏。
“诏曰:卫国公李靖,公忠体国,……特加封实封三百户!”
这道诏开始一大堆又臭又长的东西,可是最后也就是说了一下李靖主持进攻突厥,然后灭亡了突厥,加封三百户封邑。( 平南)而李靖的爵位已经是国公了,不可能继续往上册封,如果在往上册封就是封王了。在古代,以外臣的身份封王,那可是非常大的忌讳啊!在古代,那些异姓为王的人,一个个要么就是篡位了,要么就是被皇帝杀死了。所以之后就不会封异姓王了,这个是一个默认的潜规则。除非要篡位了,不然是不会封王的。在这种不能够往上封赏的情况下,那就只能够增加封邑了。
“英国公李绩。……特加封封邑两百五十户。”
封赏李绩的赏赐,也就是增加了两百五十户的封赏了,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封赏。
“武国公特卫大将军李君羡,带领特卫进攻突厥。以一万余人全歼突厥二十余万精锐。创造了前古未有的奇迹,特加封封邑五百户!”
李君羡这个封赏已经非常丰厚了。甚至封邑加起来比李靖还要多。因为李君羡这次的战功太过奇迹,简直可以说是前古未有,所以李世民也难得大方起来了。而且李世民以后还想要笼络李君羡,想要让李君羡继续为自己卖命。把这个特卫改编成为全国的军队。所以对于李君羡那是大家笼络了。 [棉花糖]
“特卫监军杜君绰,兼任特卫督导官,辅佐特卫大将军李君羡,歼灭突厥二十万,居功至伟。特加封杜君绰为扬国公。”
这回杜君绰也能够当国公了,历史上他一辈子都没有当上国公,现在也是因为跟着李君羡。就能够捞到了国公的爵位。这点和李君羡的岳父独孤彦云一样,因为李君羡而获得的更多的封赏,成就也更高了。
封赏完了高级军官,接下来应该是封赏中低级军官了。
“特卫政治部长官马周。加封为高唐县公。”
“臣马周谢皇上恩典!”
马周现在也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因为他之前只是一个寒门的穷生,还在为自己能不能够有所发展而苦恼。现在跟着李君羡,到了军队里面不但成为了高级军官,现在更是有爵位了。这个爵位可不容易获得,虽然只是一个县公,比起国公来说还有两个级别,可是有爵位和没有爵位相差大了。
那些没有爵位的官员,一旦老了退休了,那你也无法能够留下什么东西给后代。如果后代不争气,一旦不能够进入仕途,那自己的家族恐怕就要没落了。而那些有爵位有封邑的人,即使后代不成器,那也可以靠着爵位混饭吃,甚至能够靠着爵位入仕当官,这个就是区别了。所以说,有了爵位才是真正进入统治阶级。有爵位,那就代表你是这个国家的“小股东”了,而皇帝虽然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可是也不能够轻易把你这个“小股东”给收拾掉,因为身份不一样了。
“特卫下属后勤部长官廖健,装备部长官冯明阳,骑兵团长官冯阳,火器团长官杨武,步兵一二团长官苏定方和独孤谋,加封开国县候爵位。”
“臣等多谢皇上恩典!”
这几个团级的军官,也都是获得不小的封赏了,一下子也得到了开国县候的爵位。虽然封邑也只有几百户而已,可是也算是不小了。独孤彦云看到自己儿子也能够获得县候的爵位,脸上笑得跟一朵菊花一样。
虽然独孤谋最终可以继承自己的国公爵位,可是作为一个父亲,当然不会否认自己儿子打拼下来的地位啊!虽然这个爵位只是一个县候,可是却是自己儿子自己打拼下来的,意义非常不一样。继承父辈的和自己打拼的,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来说差距很大。而有了这次打拼的经历,那也算是能够体会下父辈的艰辛,不至于做一个纨绔子弟了。
“至于其他的团营级督导官和业务长官,另外报上姓名,可以酌情封赏县伯到县子的爵位。”李世民说道。
大家一阵惊呼,这次李世民可以说是爵位大派送了,居然把特卫的团级以上军官都封爵了。如果这么算来,那特卫里面可以说是拥有爵位最多的部队了。到时候,那么多的有爵位的人都在特卫里面,别的军队都要羡慕嫉妒恨啊!可是谁让这次特卫的战功太过辉煌了呢?特卫一万多人,全歼了突厥二十多万了,还抓获了颉利可汗这个贼首,功高盖世了。别人即使想要嫉妒,也只能够高山仰止了。
到了这里,好像大家的封赏都已经宣布完了,可是有些精明的人却好像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特卫里面大家都获得了封赏,有一个人好像却没有获得封赏,这个是不是有些奇怪呢?难道皇帝李世民忽略了吗?或者说是故意忽略的呢?
不过,李世民身边的宦官再次拿出了一份圣旨,开始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