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最悲惨国家
地震无情,海啸更无情,在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之中,整个大和国东、西海岸几乎被冲刷殆尽,而在沿海地区的城市更是几乎全部被淹。在这个时候可以说什么逃生的办法以及救援行动都是徒劳,因为在沿海地区掀起的几米乃至十几米高的洪水浪潮之中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
而除了大和国之外,其余的岛国诸如吕宋国以及大马国等过也和大和国情况差不多,这些国家同样都是四面环海的国家,再加上人口同样十分稠密,所以在地震引起的海啸之中同样伤亡惨重。只不过他们唯一比大和国好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这些国家至今为止还没有爆发过一场十级地震,所以他们的灾难级别也要比大和国小了不少。
大和国是在整个亚洲范围之内第一个伤亡达到千万级别的国家,不过论伤亡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国家不比大和国少多少。这个国家便是这些年来素来被大华国人称之为心比天高的印度斯坦国。
印度斯坦国位于南亚,是南亚地区最大的一个国家,其国土面积虽然比大华国少得多但是却大都是些肥沃的土地,而其人口更是和大华国不逞多让,这些年来印度斯坦过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发展的特别迅速,在全球来说经常被拿来和大华国相提并论。
可是印度斯坦国却并不满足于仅仅被称之为小一号的大华国,其国家以及民众野心甚大,在他们心里面更想做一个不比大华国影响力弱的国家。所以最近的这十年来印度斯坦国设定的各种经济以及军事目标大都是以大华国为假想敌,和大华国较量了这么多年,他们的心里时时刻刻都想着超越大华国。
只可惜,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印度斯坦国都没有摆脱命比纸薄的命运。以前就不说了,印度斯坦国屡屡放出要超越大华国的话,可是最终不是自己闹一个大笑话便是以失败告终。而现在在地震之中,印度斯坦国的伤亡情况也远比大华国严重的多了。到目前为止大华国统计的伤亡也只有三百多万,但是印度斯坦国的伤亡却已经超过了千万。
其实在频繁爆发地震的第三天,全球各国的首脑便通过紧急联络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各国每一天都要及时公布各自地震情况,比如地震的地点以及级别等。同时还要公布各自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各国及时的掌握全球的情况,便于各国分析地震原因以及救灾。可以说短短的两天时间之内世界上不少的国家便已经行动起来互通救援经验、救援设备以及物资等等。灾难无情人有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连绵地震之前,各国之间早已经放下成见决定相互携手共同的度过此次难关。
这几天正是各国不断比惨以期望获取同情心以及更大援助的时候,所以对于各自的伤亡情况根本就没有人会做出隐瞒,所以印度斯坦国的伤亡情况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而他们悲惨的情况也确实活得了不少的同情以及援助。
印度斯坦国的人口密度以及人群集中程度远比大华国严重的多了,放在平时由此产生的问题就不少,而在地震的时候就更不要说了。可以说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地震来临之后伤亡的人数也就越多。而印度斯坦国除了本身地震当场伤亡就大之外,救援也是世界各个大国之中效果最差的一个。
在过去印度斯坦国一直自豪的称呼自己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他们拥有着全球第二多的人口却过着全民选举的政治生活,这在过去一直是他们自豪的地方。可是有好就有坏,印度斯坦国光想着学习西方的全民选举,最后却生生的把自己弄成了世界上政局最混乱的国家之一。
印度斯坦国内政党斗争十分的严重,而这久而久之也使得国家政权管理十分的混乱以及低效,放在以前混乱低效也没什么,可是在地震的时候这却是致命的。国家管理都极其混乱、低效,那救援行动就更不要指望了。虽然印度斯坦国也是在地震之后第一时间发布了救援的命令,可是在救援过程当中混乱的管理以及低效的行动却极大的延迟了救援的效果,本来很多可以保住一命的人等救援出来的时候却早已经失去了生命迹象。
糟糕的救援行动几乎使得印度斯坦国的伤亡增加了一倍,而久而久之等地震的地方多了之后,整个国家的伤亡也自然而言的突破了千万大关。或许对于印度斯坦国这样一个有着超过十二亿人的大国来说这千万的损失不算什么,可是当印度斯坦国的伤亡情况被公布之后,却在全世界引起了哗然,对于印度斯坦人民的苦难,全世界的人民都报以同情,可是对于愚蠢的印度斯坦政府大家却纷纷予以了强烈指责。
不过人家的政府素来硬气,面对众多指责怡然不惧,而且如果哪个国家敢公开职责他们,他们便会立马站起来和对方吵一架,“任何人和国家都不要妄图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印度斯坦国。”
可怜的印度斯坦人民,大家只能无奈的说道。不过虽然如此,印度斯坦的国际关系却极好,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大华国亦或者是大和国、俄联邦国这些主要的国家竟然都和印度斯坦国交好,作为各国争相拉拢的目标,即便是印度斯坦国的政府再怎么令人反感,大家还是昧着内心的想法面带笑容的给他们送去了援助。
不过印度斯坦国确是手上接了援助,嘴上却喋喋不休,“我们是大国,谁也别想控制我们。”
在全球范围内来说,亚洲无疑是伤亡最惨的一个大洲,因为亚洲的人口最多,足足占据了世界将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口,而人口最多伤亡自然也就最多了。
ps:待会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