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
食色佳人 作者:钟星星
第132页
每一块火腿都饱吸了汤汁, 这道菜的精华也就在于汤。汤头是由鸡汤制成, 总共要吊三次汤。
第一次为骨吊, 乃是将鸡骨捶碎成后糊状,同一段去了皮的鸡颈炖煮过滤后而成,第二次为红吊, 乃是用鸡血和鸡腿肉斩成茸吊成,第三次为白吊,则是用最嫩的鸡胸肉斩茸制成。
五位评审一尝这浓香入骨的汤头便知,这道清汤火方的工序完整,做法正宗。因比赛时间有限,像这样需要费时费力炖煮吊汤的菜,选手们往往会省略一些步骤,需要三吊的汤往往只一吊或两吊,这样也导致汤汁不够浓厚醇正。
鱼莜身为御厨后人,从小没少学做祖辈传下来的宫廷菜谱。十道宫廷菜,八道菜就要有繁琐的吊汤步骤,且宫廷菜对于汤汁的分类很是讲究,高汤是大骨汤,鸡汤是鸡汤,鱼汤是鱼汤,绝不混类,因此她对煲各种类型的汤,尤为擅长。
腊肉、腊鱼、腊鸡腿同干辣椒一起,组成了一道红红火火的腊味拼盘,色泽水亮宛若包了一层蜡。阮湘琴所做的腊味合蒸,从菜色上比之清汤火方,也丝毫不逊色。
湘南地区因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潮湿,新鲜的肉类食品不宜储存,但经烟熏后的腊肉却能防腐耐贮,所以渐渐的,当地人养成了喜吃腊肉的饮食习惯。
清代时,湘南人民所制作的腊肉类菜肴已经很出名了。
尝过清汤火方,再来尝这道腊味合蒸,评委们并没有感觉很惊艳,因为全是腊味,滋味有些单一。尽管这道菜无论是蒸还是腊的手法都很到位,但整体上风味有余,余味和厚重感不足。
没有清汤火方中那股缠绕在舌尖久久不散的浓香,虽然腊肉入口的第一感觉也是好吃,但咽进肚中后,很快就忘记这道菜是什么味道了。
第二道菜的评分结果出来,鱼莜扳回两分,俩人的位置瞬间颠倒,鱼莜以一分的优势领先。
阮湘琴心里捏了把汗,唇角还噙着温和的笑容,心下却已然不爽。
这些评委们就不能一次性尝完吗,一道道品尝,一次次打分,简直就像是在坐过山车,是对心理的折磨啊……
不自觉地攥紧拳头,阮湘琴虽然心下不快,但对这轮比赛的结果仍持有绝对必胜的信心,前两道菜都只是铺垫,下一道烤花揽桂鱼,才是她取胜的关键。
别说只是初赛,这道菜就算放进决赛,也有资格帮她问鼎冠军,也是正因为想学这道菜的技艺,她才执意拜鲁菜大拿顾传璋为师。
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力,胜过任何一道菜系。然而现在一提起鲁菜,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有点陌生,不如川菜、粤菜一提起就会联想到许多经典菜肴。
事实上,鲁菜一方面已彻底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其实只要葱、姜、蒜爆香的都是标准的鲁菜底子,而烹饪里最常用的“爆炒”也更是鲁菜的技艺。
另一方面,鲁菜制作要求精细,食材考究奢华,动辄海参鲍鱼,价格昂贵,百姓很难吃到正宗的鲁菜。做一场鲁菜宴席,材料往往需要准备半个月,只适用于高档次的宴会。
在烹饪界,有“三年川菜,十年鲁菜”的说法,意思是学做川菜要三年,学做鲁菜却要十年。
川菜因取材便利,操作简单,最简单的夫妻二人,一口锅一张桌子一把辣椒就可以开起一家川菜馆子,而这一点,鲁菜是很难做到的。
诸多原因导致鲁菜很难推广,这也是为什么大街上川菜馆多而鲁菜馆少的原因。
虽然在普通人的眼里,鲁菜的存在感不如川菜、粤菜,但在真正烹饪者的眼中,鲁菜是集大成者,学会做鲁菜才是真正掌握和了解了中华饮食。
大屏幕聚焦在评委面前的菜品上,这道烤花揽桂鱼还未揭盖,光是看呈着鱼的器皿,其精致华美就已经足够吸睛。
这件器皿通体玉白,呈抬首摆尾的鲤鱼状,鱼鳍和鱼尾上点染着天青色的颜料,栩栩如生。
据说,鲁菜版一场满汉全席就要用到404件餐具,每件餐具的造型都不尽相同。全席过程中要更换三套餐具,席间所用餐具皆为名窑所烧制的瓷器,规格、形状亦有讲究。
阮湘琴所用的这只鱼形器皿,其专业名称叫做“船”,形状必须与所盛之食物相呼应,鸡形者盛鸡、鱼形者盛鱼,谓之鸡船、鱼船。
这件鱼船,一看就是顾传璋给她的,就算不是古董,也造价不菲。
揭开鱼船瓷盖,袅袅的热气之下,一尾形状完整的桂鱼卧在其中,鱼身上整齐地嵌满了火腿,红白交错,流淌着金黄色的酱汁。
评委手持长柄餐刀,在鼓涨的鱼腹上轻轻一划,宛若切开的熔岩蛋糕,里面多彩的馅料滚滚流出。
鱼皮被熏烤到焦脆,满沾酱汁,而鱼肉雪白软嫩,每一块沁入了火腿的香味,而包裹着的馅料的鱼腹处,经过长时间的烘烤,柔嫩的程度就像快要融化的冰淇淋,已几乎要和馅料融为一体。
鱼皮,鱼肉,鱼腹三个部位的味道皆不同,仅一种鱼就吃出了三种口感。
历经仅两个小时才制作完成的菜,所有食材的精华被面糊裹住,一滴未露,全都锁在了这不大的鱼船里。
需要亲自动手探索的食物更能引发人的食欲,如剥开虾壳的粉嫩虾仁,坚硬蟹盖下的橙红蟹黄,敲开蛋壳后里面柔软如肌肤的蛋白……
第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