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第一版主小说网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20页

      “听闻陛下不带锦衣卫,与皇后殿下二人微服入城,身边无一人护卫,这……”
    “时逢七夕,扬州城内鱼龙混杂,万一陛下要出了闪失,臣等如何与先帝交代。”
    吏部尚书满头白发,领着头像长者一样训斥皇帝,“陛下肩负天下心往,万不可粗心大意,而今中宫虽立,然仍无皇嗣,国本未立,陛下便更要谨慎提防。”
    听着吏部尚书的劝谏以及对于皇嗣的提醒,赵希言笑眯着一张脸,“杨尚书,朕知道杨尚书是为朕好,然之所以与皇后独自出行,也是为体察民情,况且朕也曾入过北狄,赢过秋猎与冬猎,何人要行刺朕,又因何要行刺,若因生活困苦而欲行不轨,那岂不是朕之失?”
    吏部尚书听后连忙躬身,“陛下心系天下与万民,是百姓之福,但臣身为老臣,陛下的安危重于一切。”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何惧之有。”皇帝道,“朕不是先帝。”
    吏部尚书之所以如此谨小慎微,乃是因为先帝好武,结仇无数,就算回到燕王府内,仍有刺杀之事传出,吏部尚书更是与先帝一同经历凶险,才如此谨慎。
    但如今的天子,止戈兴仁,受百姓爱戴,群臣拥护,北上途中,所到之处万民欢呼。
    皇帝随后又道:“杨卿担忧朕,朕心甚慰,但朕如今不再是燕王府里那个纨绔的小世子了,朕也从未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吏部尚书遂磕头,君臣寒暄了几句后,从皇帝的玉辂内退出。
    经一夜歇息的队伍继续北上,当沈氏弓腰入内时便看见了躺在车屋坐榻上一脸疲倦的皇帝,“杨尚书与陛下说了什么让陛下如此疲于应付。”
    皇帝摇头,躺在榻上望着车盖上华丽的装饰与图案,“怪不得姐姐想要拼命逃离,朕有主宰苍生的权力,但苍生也将朕困在这个小小的牢笼里。”
    沈氏靠近,在她身侧坐下,赵希言便翻身趴在她的腿上,轻轻吸了一口气,缓缓道:“好在,朕还有你。”
    ——
    离开扬州城后不到一月,便有一徐姓富商将万贯家财悉数捐出,户部将其用于水师极船只建造,用于抵抗倭寇。
    为此,皇帝亲自御笔赐匾,命禁军送往富商家中,便有一夜,富商抱着四字大匾的圣恩,感激涕零。
    洪佑四年,皇帝迁都顺天,借迁都北上之宜巡游山东一代,凡皇帝所现之地,无论各州、府、县,必有皇后沈氏陪同。
    【作话】
    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
    第209章 终章
    洪佑四年,皇帝率文武百官进入顺天府,由于皇帝在北平的威望极高,入城之时,顺天的百姓自发的至城楼前跪迎。
    禁军护卫,天子仪仗进入京师,百姓们跪在道路两侧连连叩首,“陛下威武。”
    “陛下万岁。”
    山呼万岁的声音响彻天地,皇帝坐在玉辂内,命左右将卷帘卷起,与皇后一同向车外招手。
    京师的紫禁城仿照金陵紫禁城所建,格局基本一致,但规模要大许多。
    皇帝正式迁都后,短短数年时间,京师的繁华便远超金陵,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强军备,此后长达数十年,北戎不敢来犯,而东边海岛的倭寇也被水师阻挡在关外。
    洪佑五年春,正旦大朝会,入京朝贡的邦国远超几朝先帝之和。
    洪佑六年,晋王赵哲大婚,娶民间王氏女,次年,晋王夫妇诞下一子。
    ——顺天府京师——
    晋王携妻儿入宫请安,“臣赵哲,恭请圣安,皇后殿下安。”
    乾清宫内,皇帝抬了抬手,“赐座。”
    “谢陛下。”赵哲起身,牵着妻儿缓缓坐下。
    此刻晋王妃怀中抱着一个刚出生刚满月的婴儿,正睡的香甜。
    待妻子坐好后,晋王将孩子抱起,抱到赵希言与皇后沈氏跟前,“蒙兄长赐婚,方有今日,特携妻儿前来谢恩,也请兄长为小儿赐名。”
    赵希言伸手抱过孩子,小手握拳忽然醒来,但见皇后后并没有哭闹,而是瞪着与她母亲一样的双眼,“禾儿,你看。”
    沈皇后看着孩子,醒来后竟不哭闹,“这孩子日后一定有大出息。”
    “请皇后殿下赐名。”晋王道。
    沈皇后思索了一会儿,“孩子是父母的恩赐,钰,宝也,不如就取名为钰吧。”她转头看向皇帝。
    赵希言点点头,“这个字好,小娃娃生得漂亮,如玉一般。”
    晋王遂携妻子跪伏,叩谢道:“谢陛下、皇后殿下赐名。”
    ——
    洪佑七年,此时距皇帝大婚已过去四年,然内廷一直无嗣出,眼见皇帝迈向不惑之年,这让群臣万分焦急。
    尤其是晋王大婚生子之后,文武百官便再也沉不住了,联名上书皇帝,请求再挑选良家子。
    登基多年的皇帝,不用动怒也能轻而易举的说服百官,总是能找到理由搪塞过去,不敢再朝堂之上大闹的朝臣,便只能堵着皇帝的出行。
    “陛下,而今陛下已娶妻三年,然中宫一直未有嗣出的消息出,国本不立,则无法安天下,而今盛世,皇嗣却无所出,这让臣等都为之担忧,请陛下三思。”大臣们拿着笏板堵在了乾清门前。
    皇帝静坐在步辇上,“皇嗣固然重要,但朕如今尚在盛年,诸卿担忧什么呢?”
    --